上海市工业区循环经济建设指南
颁布机构: |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环境保护局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上海市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05/09/29 |
颁布日期: |
2005/09/29 |
颁布机构: |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环境保护局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上海市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05/09/29 |
颁布日期: |
2005/09/29 |
上海市经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关于印发
《上海市工业区循环经济建设指南》的通知
各开发区:
根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为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快实施上海先进制造业行动方案,推进资源节约型开发区建设和工业区循环经济建设,今年年初市经委、市发改委、市环保局会同上海财经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在广泛征询相关部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上海市工业区循环经济建设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予以认真贯彻和落实。
特此通知。
附:《上海市工业区循环经济建设指南》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
二00五年九月二十九日
附:
上海市工业区循环经济建设指南(2005版)
上海市经济委员会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
编委会成员
顾 问:胡延照
编委会主任:徐建国
副主任:徐祖信 王 坚 陈海刚 乐景彭
陈 寅 杲 云 周 亚 夏 雨
编委会成员:陈金海 马 静 周 强 阮 青
倪前龙 高永善
主 编:乐景彭
副主编:夏 雨
责任编辑:周 强 陈金海 马 静
编 辑:亓书理 谢家平 叶浩军 孔令丞
陈 清 徐 海 刘卫星 吴新华
周广君 徐 明
联系单位: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工业区管理处
电子邮箱:qisl@shec.cov.cn
电话:23112697 23112694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总则
一、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工业区推进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三、工业区推进循环经济的不同层面
四、工业区推进循环经济的建设
第二部分 评价指标
一、经济运行指标
二、资源消耗指标
三、循环再用指标
四、废弃排放指标
五、建设保障指标
六、发展潜力指标
第三部分 建设重点
一、新建工业区
二、已建工业区
1、产业共生型
2、产业链主导型
3、产业同构型
4、产业异生型
第四部分 推进措施
前言
根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为了加快落实“两个长期坚持”和“两个优先”的产业发展方针,以“节约型、集约型、生态型”产业体系为特点,大力推进开发区循环经济建设,以社会经济体系与自然环境友好协调发展,向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生态型的转变。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战略部署,工业区将成为上海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对整个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有着积极而又重大的影响。随着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正成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走资源减量化、重复再用和循环利用资源的道路,是促进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工业区的区位条件、产业特征、企业构成等各具特色,不同园区推进循环经济的模式也有所差异。为指导工业区推进循环经济建设,针对目前上海工业区的实际情况,上海市经委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组织专家联合编制了《上海市工业区循环经济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更好地指导本市工业区循环经济建设,并对园区循环经济的建设效果进行评价。
《指南》的编制,有助于本市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有助于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产业生态化发展规划和政策导向;有助于工业区建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循环经济模式;有助于城市、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和企业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等环节增加经济效益,使生产效率与生态效率统一于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
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工业生态学、经济学和环境工程学等多个领域,其实施效果评价包括产业生态效益的改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资源的节约、建设保障的改善等多个方面。因为是首次编制,《指南》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还有许多不足和遗漏需要改进、充实和完善,也请社会各界对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给予关心和支持,以更好地指导本市工业区的循环经济建设。
第一部分 总则
循环经济是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手段。发展循环经济要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废弃资源化(Recycle)的3R原则,在产业发展中要不断体现“高科技、高效益、高效率、高规模、高循环,低成本、低消耗、低(零)排放、低(零)污染、低(无)毒性”的“五高五低”基本特征,避免蹈入“重循环、轻经济”的认识误区。以更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优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效益,实现资源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的有机统一。
一、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在上海工业区开发、建设和管理中,将工业生态化建设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与提高增长质量相结合;发挥园区集群效应与实施集成管理模式相结合;从而推进上海工业区持续、健康、高效、和谐发展。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适宜性原则:根据园区所在地的生态景观、人文背景和区域特征,建立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维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2.循环性原则:建设副产品交易、废弃物再生处理和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共享的多种模式,达到节约资源和扩充环境容量的目的。
3.多样性原则:工业区建设循环经济要从产品设计、工艺过程、包装形式、回收资源化处理等一系列环节入手,寻求绿色设计的多样化模式和产业共生的多样性组合,不断提高资源循环和再用的经济效益。
4.高效性原则:加大开发生态技术、节能技术、节水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等循环技术的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生态影响和资源强度,使产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5.渐进性原则:按照“点上突破、线上推进、面上推广”的原则建设循环经济,从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和园区开始逐步推进,建设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型企业、行业和园区。
6.动态性原则:在工业区中推进循环经济要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改进和深化,逐渐扩大循环规模,不断完善资源再用的循环模式和扩大资源共享的循环范围。
二、工业区推进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园区推进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尊重物质和能量循环规律,全面树立资源节约和废弃排放减量的生态化理念,推动工业区向第三代生态型工业区全面升级,逐步完成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事前预防转变。
三、工业区推进循环经济的不同层面
在不同层面推进循环经济要有不同的侧重,遵循“社会层面侧重回收再用,园区层面侧重集成共享,企业层面侧重绿色制造,产品层面侧重绿色设计”的生态化导向。
1.产品层面的绿色设计。重点是:一方面优化设计方案,达到投入资源总量最小化、种类数和有毒有害物最少化;另一方面重点关注可回收、可维护、可拆卸、可再造等环境设计目标,达到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资源利用率和再用率最大化的目的。因此产品要逐渐向生态化、小型化、轻便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
2.企业层面的绿色制造。重点是:产品环节尽可能考虑材料使用少、对人及环境无害或少害、生产和使用过程低(零)排放、易回收和再资源化等相关问题;生产环节尽可能考虑降低资源消耗、实现水和能源的梯次利用、建立以副产品为投入品的产业共生链、使用清洁能源或可更新能源等相关问题;选用原料尽可能考虑具有环境友好、低(无)毒性、可回收和再资源化等相关问题;车间布局尽可能考虑是否具有安全、健康、环保和高效等相关问题;生产工艺尽可能考虑采用具有“五高五低”特征的工艺,对工艺环节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行合理处理和再利用,以实现排放和废弃减量化;商品包装尽可能考虑满足减量化(Reduce)、可回收再用(Reuse)、可循环再生(Recycle)、可降解处理(Degradable)的无公害绿色包装“3R1D”原则。
3.园区层面的资源集成。重点是: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具有集成性、耐久性、高效性、经济性和易维护的特点。道路设施要最小化能源使用和最大化时间利用效率。水和能源等基础资源供给、固体废弃物和各种排放的综合处理要具有专业化和规模化效应。园区应将资源综合利用、园区景观生态规划、园区集成管理和公共资源共享等融为一体,以最小化的资源使用达到最优化的服务质量。同时,园区应积极发展副产品交换、水和能源的梯次利用、信息共享、物流服务和高端技术的集成研发,推动园区内企业以副产品再用为主线的产业共生链的低成本建设。
4.社会层面的回收再用。重点是:积极吸引具有规模效益的专业化废弃产品回收处理的企业,开展产品降级再用、废弃产品拆卸、零部件再造、材料再生、微生物降解、焚烧获能和堆肥等再资源化和环境净化的工作;按照“谁生产谁负责回收”的原则,突出在回收环节原企业“生产者负责制”延伸责任制度的主体地位,生产商可以采用将回收处理业务外包给回收商代理执行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建立有效的逆向回收物流链,同时正确处理好政府、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和回收商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
四、工业区推进循环经济的建设重点
工业区推进循环经济要加强集成管理,重点建设以下六大系统:
1.物资集成利用系统:构建产业共生网络,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建立废弃物减量、再用和再生的循环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和环境的消费。
2.水资源集成系统:园区的给排水系统要按水质的不同要求构建逐级利用系统;排水系统要按“清浊分流”和“雨污分流”进行设计和改造;给排水系统运营规模要具有再设计和再改建的特点。
3.能源供给集成系统:根据园区区位特征,尽可能选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建立能源梯级使用和共享的连接网络,提高整体供能能力和供热效率,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制定并实施绿色招商战略,吸引使用各种可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系统的制造商入住工业区。
4.共享信息集成系统:园区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定期将物资、水和能量循环再用方面的相关信息通过公共信息网、信息发布会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传输渠道进行公布,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
5.配套设施集成系统:根据园区规模和产业特征,酌情建设交通和通信网络系统、能源供应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等紧急事故服务中心以及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园区景观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园区所处环境的自然生态特征。具体要求如下:
(1)尽量采用太阳能接收装置来满足各种道路和建筑的照明、供热和制冷的需求;
(2)综合使用各种可更新能源,并保证能源供应的质量和安全;
(3)提倡工业用水重复利用、中水回用和能源梯级利用;
(4)对废气、废水、废液、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危废物品的处理要使用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处理中心集中处理或再生利用;
(5)为企业提供节能和节水、排放和废弃减量、材料再生和废弃再用、水和能源的梯级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支持;
(6)园区绿化应根据产业排放特征,种植对主要排放具有较大吸收能力的植物;
(7)衔接好道路之间的转运,缩短铁路转公路、水路转陆路等的转运距离,提供转运所需的特种运输设施。
6.技术研发集成系统:按照“技术创新聚合化,共有技术集成化,技术扩散高效化”的原则,推进循环技术高度化,建立工业区的相同基础技术、公共技术或共有技术的公共研发平台。积极引进相关企业,从事园区的副产品交换利用、污染防治、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绿色制造、信息共享等技术研发工作,并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培训等相关服务。
第二部分 评价指标
为科学评价园区生态化建设成效和循环经济的实施效果,指导园区不断提高循环经济建设水平。为此,建立上海工业区循环经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作为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经济运行方式,对它的评价应涵盖经济效益、资源节约和生态建设三方面内容。首先,土地、人力资源和资金等重要资源投入的节约效果和使用效率是衡量园区经济运行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土地集约使用、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等就成为重要考量指标。其次,水、能源和原材料等主要资源投入的综合利用效率,是衡量经济运行中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标志,因此,单位增加值的综合能耗、水耗和原材料消耗就成为衡量投入减量化的重要考量指标。第三,废弃和排放如果能够作为资源再用,不仅可以实现废弃和排放减量所产生的环保效果,还可以实现资源投入的减量,是循环经济的精髓所在,因此资源的循环和再用是衡量循环经济效果不可或缺的指标。第四,废弃和排放如果无法再用,需要对其进行环境无害化和减量化的衡量,即园区区域环境质量要达到功能区划的要求,园区内企业的工业污染源要全部达到环保标准,且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理处置率要达到10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量经济运行过程中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减量化的环境友好特征。第五,园区推进循环经济需要积极推动入住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进而绿色制造,并为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从资源共享方面提高公共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因此需要考量工业区的基础建设保障效果。最后,工业区循环经济的建设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而这种发展潜力集中体现在技术的创新能力方面,因此应对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考量。
基于上述考虑,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6大类30个分指标。6大类指标分别为经济运行指标(0-500)、资源消耗指标(0-400)、循环再用指标(0-400)、废弃排放指标(0-250)、建设保障指标(0-250)和发展潜力指标(0-200)。每个大类指标下分别设立若干分指标。根据工业区建设情况,对每个分指标进行评分,汇总为大类指标评分和评价总分。由于细分指标较多,因此采用整数计分方式。总分值设在0-2000分之间,达到参考值的分值为1200分。为便于比较,可以在计分之后折合成百分制。对工业区评价分值较高的,说明园区循环经济的建设比较成功;对于评价分值较低的园区,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对园区进行有针对性地整改,加大循环经济的建设力度。
目前,考虑到我国统计法中规定使用的相关数据,各种指标的衡量都尽可能地选用现有的统计指标。但随着统计指标日益准确、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中也应不断融入更为科学合理的内容,如目前所采用的GDP指标将会转为采用绿色GDP的指标进行衡量,以便在考核经济性效果的同时加强生态性效果的同步考核。
此外,随着“谁生产谁负责回收”责任制的推行,产品报废后应由生产该产品的企业主要负责回收处理。因此,应适时加入“废弃产品回收利用率”指标,以衡量产品流经社会使用报废后的回收再用水平。废弃产品回收利用包括废弃产品的降级再用、维修再用、零部件的回收再用、材料的回收再生等形式。原企业为提高回收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效率,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模式对废弃产品进行回收利用,如将其回收业务外包给专业回收商代为处理等等。无论采取何种组织模式,回收的责任主体仍然是原制造商。
工业区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效果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工业区推进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
│指标│指标名称 │ │单位 │参考│评分值 │
│分类│ │ │ │取值│ │
├──┼────────────┼──┼─────┼──┼────────────────────────────┤
│经济│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 │V11 │亿元/k㎡ │55 │达到参考值以55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1分;最高增│
│运行│ │ │ │ │加至90分;每低于参考值1个数量级减少1分,降至零为止。 │
│指标├────────────┼──┼─────┼──┼────────────────────────────┤
│(取│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密度 │V12 │亿元/k㎡ │35 │达到参考值以55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2分,最高增│
│值范│ │ │ │ │加至90分;每低于参考值1个数量级减少2分,降至零为止。 │
│围0-├────────────┼──┼─────┼──┼────────────────────────────┤
│500 │全员劳动生产率 │V13 │万元/人 │15 │达到参考值以55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4分,最高增│
│) │ │ │ │ │加至90分;每低于参考值1个数量级减少4分,降至零为止。 │
│ ├────────────┼──┼─────┼──┼────────────────────────────┤
│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 │V14 │% │15 │达到参考值以40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3分,最高增│
│ │ │ │ │ │加至70分;每低于参考值1个数量级减少3分,降至零为止。 │
│ ├────────────┼──┼─────┼──┼────────────────────────────┤
│ │园区销售利润率 │V15 │% │7 │达到参考值以40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6分,最高增│
│ │ │ │ │ │加至70分;每低于参考值1个数量级减少6分,降至零为止。 │
│ ├────────────┼──┼─────┼──┼────────────────────────────┤
│ │园区建筑容积率 │V16 │比率 │0.6 │达到参考值以55分计,每超过参考值0.1个数量级增加10分,最 │
│ │ │ │ │ │高增加至90分;每低于参考值0.1个数量级减少10分,降至零为 │
│ │ │ │ │ │止。 │
├──┼────────────┼──┼─────┼──┼────────────────────────────┤
│资源│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消耗│V21 │M3/万元 │21 │达到参考值以55分计,每低于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5分,最高增│
│消耗│量 │ │ │ │加至90分;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减少5分,减至0为止。(可 │
│指标│ │ │ │ │按行业系数予以修正) │
│(取├────────────┼──┼─────┼──┼────────────────────────────┤
│值范│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 │V22 │吨标准煤/ │1.35│达到参考值以55分计,每低于参考值0.01个数量级增加1分,最 │
│围0-│ │ │万元 │ │高增加至90分;每超过参考值0.01个数量级减少1分,减至0为止│
│400 │ │ │ │ │。(可按行业系数予以修正) │
│) ├────────────┼──┼─────┼──┼────────────────────────────┤
│ │万元工业增加值原材料消耗│V23 │吨/万元 │2.4 │达到参考值以40分计,每低于参考值0.1个数量级增加3分,最高│
│ │量 │ │ │ │增加至70分;每超过参考值0.1个数量级减少3分,减至0为止。 │
│ │ │ │ │ │(可按行业系数予以修正) │
│ ├────────────┼──┼─────┼──┼────────────────────────────┤
│ │园区清洁能源使用率 │V24 │% │30 │达到参考值以40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2分,最高增│
│ │ │ │ │ │加至70分;每低于参考值1个数量级减少2分,减至0为止。 │
│ ├────────────┼──┼─────┼──┼────────────────────────────┤
│ │园区综合节能率 │V25 │% │6 │达到参考值以50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10分,最高 │
│ │ │ │ │ │增加至80分;每低于参考值1个数量级减少10分,减至0为止。 │
├──┼────────────┼──┼─────┼──┼────────────────────────────┤
│循环│中间副产品使用率 │V31 │% │25 │达到参考值以50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2分,最高增│
│再用│ │ │ │ │加至80分;每低于1个数量级减少2分,减至0为止。 │
│指标├────────────┼──┼─────┼──┼────────────────────────────┤
│(取│再生材料使用率 │V32 │% │10 │达到参考值以35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3分,最高增│
│值范│ │ │ │ │加至60分;每低于参考值1个数量级减少3.5分,减至0为止。 │
│围0-├────────────┼──┼─────┼──┼────────────────────────────┤
│40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V33 │% │80 │达到参考值以40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2分,最高增│
│) │ │ │ │ │加至70分;每低于2个数量级减少1分,减至0为止。 │
│ ├────────────┼──┼─────┼──┼────────────────────────────┤
│ │园区中水回用率 │V34 │% │10 │达到参考值以30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1分,最高增│
│ │ │ │ │ │加至50分;每低于1个数量级减少3分,减至0为止。 │
│ ├────────────┼──┼─────┼──┼────────────────────────────┤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V35 │% │90 │达到参考值以35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3分,最高增│
│ │ │ │ │ │加至60分;每低于参考值1个数量级减少1分,减到0为止。 │
│ ├────────────┼──┼─────┼──┼────────────────────────────┤
│ │包装材料回收利用率 │V36 │% │50 │达到参考值以50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2分,最高增│
│ │ │ │ │ │加至80分;每低于参考值1个数量级减少1分,减到0为止。 │
├──┼────────────┼──┼─────┼──┼────────────────────────────┤
│废弃│工业废水COD排放量削减率 │V41 │% │5 │达到参考值以40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5分,最高增│
│排放│ │ │ │ │加至70分计;每低于参考值1个数量级减少8分,减到0为止。 │
│指标├────────────┼──┼─────┼──┼────────────────────────────┤
│(取│工业废气SO2排放量削减率 │V42 │% │5 │达到参考值以40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5分,最高增│
│值范│ │ │ │ │加至70分计;每低于参考值1个数量级减少8分,减到0为止。 │
│围0-├────────────┼──┼─────┼──┼────────────────────────────┤
│250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削减率│V43 │% │5 │达到参考值以40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5分,最高增│
│) │ │ │ │ │加至70分计;每低于参考值1个数量级减少8分,减到0为止。 │
│ ├────────────┼──┼─────┼──┼────────────────────────────┤
│ │废弃物分类回收处理率 │V44 │% │50 │达到参考值以30分计,每超过参考值5个数量级增加1分,最高增│
│ │ │ │ │ │加至40分;每低于参考值5个数量级减少3分,减到0为止。 │
├──┼────────────┼──┼─────┼──┼────────────────────────────┤
│建设│园区内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V51 │% │5 │达到参考值以35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5分,最高增│
│保障│施率 │ │ │ │加至60分;每低于参考值1个数量级减少7分,减到0为止。 │
│指标├────────────┼──┼─────┼──┼────────────────────────────┤
│(取│园区内企业ISO14001认证率│V52 │% │15 │达到参考值以35分计,每超过参考值3个数量级增加7分,最高增│
│值范│ │ │ │ │加至60分;每低于参考值3个数量级减少7分,减到0为止。 │
│围0-├────────────┼──┼─────┼──┼────────────────────────────┤
│250 │生态环境改善潜力 │V53 │% │3 │达到参考值以30分计,每超过参考值0.1个数量级增加1分,最高│
│) │ │ │ │ │增加至50分;每低于参考值0.1个数量级减少1分,减到0为止。 │
│ ├────────────┼──┼─────┼──┼────────────────────────────┤
│ │园区公用设施普及率 │V54 │标准 │ │衡量园区电力、燃气、供热、供水、排水、消防和防汛排涝等基│
│ │ │ │ │ │础设施完善程度;以《工业开发区建设规范》(上海市地方标准)│
│ │ │ │ │ │为基准,完全符合地方标准规定的得最高分40分,每不符合一项│
│ │ │ │ │ │减少10分,减到0为止。 │
│ ├────────────┼──┼─────┼──┼────────────────────────────┤
│ │园区信息化建设水平 │V55 │指数 │8 │该指数的幅度范围从0-16,达到参考值为以25分计,每超过参考│
│ │ │ │ │ │值1个数量级增加2分,最高增加至40分;每低于参考值1个数量 │
│ │ │ │ │ │级减少3分,减到0为止。 │
├──┼────────────┼──┼─────┼──┼────────────────────────────┤
│发展│科技进步对GDP贡献率 │V61 │% │60 │达到标准值以35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2分,最高增│
│潜力│ │ │ │ │加至60分;每降低1个数量级减1分,减到0为止。 │
│指标├────────────┼──┼─────┼──┼────────────────────────────┤
│(取│创新投入能力 │V62 │% │2 │达到参考值以35分计;每超过参考值0.1个数量级增加2分,最高│
│值范│ │ │ │ │增加至60分;每低于参考值0.1个数量级减少2分,减到0为止。 │
│围0-├────────────┼──┼─────┼──┼────────────────────────────┤
│200 │技术研发能力 │V63 │指数 │150 │达到参考值以25分计,每超过参考值5个数量级增加1分,最高增│
│) │ │ │ │ │加至40分;每低于参考值5个数量级减少1分,减到0为止。 │
│ ├────────────┼──┼─────┼──┼────────────────────────────┤
│ │创新集成能力 │V64 │指数 │9 │达到参考值以25分计,每超过参考值1个数量级增加3分,最高增│
│ │ │ │ │ │加至40分;每低于参考值1个数量级减少3分,减到0为止。 │
└──┴────────────┴──┴─────┴──┴────────────────────────────┘
一、经济运行指标
循环经济必须在经济性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节约和产业生态化,经济效益是实现资源减量、循环和再用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必须对园区的经济运行能力进行衡量。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支持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对其使用效率的要求能够指导产业向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效率和知识含量的产业发展,从而推动产业升级,使经济不断地向集约型方向发展。指标主要侧重于重要资源的经济效益和利用效率两方面的内容。
1、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V11——以工业区中的纯工业用地面积计算。衡量土地使用的集约化程度,测定土地的减量化使用效果。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按报告期内工业区中已投产企业单位土地面积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值计算。2004年上海市国家级工业区的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为77亿元/k㎡,市级工业区为44亿元/k㎡(参见《上海产业用地指南》)。对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工业区,该项指标要高于市级工业区的平均水平,综合上述两项内容,取值55亿元/k㎡。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1 n 已投产企业的工业总产值
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 --------------
n i=1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已投产企业的占地面积
2、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密度V12——以工业区中的纯工业用地面积计算。该指标用以衡量土地使用的集约化程度和生产运作的集约化程度,反映单位土地上资金的投入情况,是衡量土地预期综合效益的重要尺度。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密度按报告期内工业区中所有企业(包括园区自身)单位土地面积的累计投资额的平均值计算。以2004年全市开发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密度的平均水平35亿元/k㎡为参照并作为取值标准。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1 n 企业的累计投资总额
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密度=-∑ --------------
n i=1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企业累计占地面积
3、全员劳动生产率V13——衡量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和综合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值越高,说明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越高。全员劳动生产率按报告期内工业区中已投产企业每人在报告期内所创造出的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值计算。以2003年上海六大工业行业平均值17.4万元/人为参照,同时参照2003年33个大类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2万元/人,取值15万元/人。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1 n 已投产企业的工业增加值
全员劳动生产率=-∑ --------------
n i=1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已投产企业员工总数
4、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V14——衡量园区经济发展速度指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按工业区中报告期内已投产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基期的比重的平均值计算。以2003年上海六大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平均值17%为参照值,同时适度参照其它行业的年均增长率状况,取值15%。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基期(年)工业区第i家
工业增加值 1 n 已投产企业的工业增加值 已投产企业的工业增加值
=-∑ ------------------------
年均增长率 n i=1 基期(年)工业区第i家已投产企业的工业增加值
5、园区销售利润率V15——衡量园区实际经济效益的指标。园区销售利润率按工业区中报告期内已投产企业销售利润额占同期该企业的销售额的比重的平均值计算。以2003年上海六大工业行业平均值7%为参照并作为取值标准。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1 n 已投产企业的销售利润
园区销售利润率=-∑ --------------
n i=1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已投产企业的销售额
6、园区建筑容积率系数V16——反映工业对土地空间的利用率,是衡量土地利用程度的重要尺度。企业(行业)建筑容积率=企业(行业)建筑面积/该企业(行业)占地面积。按《上海产业用地指南》中对33个大类行业建筑容积率中两个推荐值的平均值0.6为参照。同时由于该项指标和行业特征密切相关,因此对行业特征明显的可按建筑容积率系数进行修正。该系数按报告期内工业区中已投产企业的建筑容积率与同期同行业的建筑容积率比较的平均值计算。行业的平均水平可参照《上海产业用地指南》中的相关数据。该系数等于1,说明报告期内工业区中已投产企业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等于同行业水平,计55分;该系数大于1,说明工业区中报告期内已投产企业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高于同行业水平,每高于0.01个数量级,在55分的基础上增加1分,最高增至90分为止;该系数小于1,说明报告期内工业区中已投产企业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低于同行业水平,每低于0.01个数量级,在55分的基础上减少1分,减至0分为止。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1 n 已投产企业的建筑容积率
园区建筑容积率系数=-∑ -----------------
n i=1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已投产企业所处行业的建筑容积率
二、资源消耗指标
资源消耗指标是衡量园区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涉及水、能源和原材料等主要的资源消耗,它们都与行业特征密切相关,因此在采用中间值作为取值标准的同时,对行业特征明显的还应按行业的资源消耗系数进行比较才具有合理性。
1、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消耗量V21——衡量工业区水资源减量利用程度的指标。这里所指的新鲜水是指不包括回用水和重复用水的自来水。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消耗按报告期内工业区中已投产企业新鲜水消耗总量占同期该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的平均值计算,该指标为单位新鲜水工业增加值的倒数。按照《上海产业能效指南》中对33个大类行业和167个中类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新鲜水消耗的综合值20.8M3/万元为参照值。同时由于该项指标和行业特征密切相关,因此对行业特征明显的应采用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消耗系数进行修正。该系数按报告期内工业区中企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消耗与同期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比较的平均值计算。行业的平均水平可参照《上海产业能效指南》中的相关数据。如果该系数等于1,说明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消耗在总体上等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为55分;如果该系数大于1,说明新鲜水消耗在总体上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该系数每增加0.01个数量级,在55分的基础上减少1分,减至0分为止;如果该系数小于1,说明新鲜水消耗在总体上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该系数每减少0.01个数量级,在55分的基础上增加1分,最高增至90分为止。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1 n 企业的新鲜水消耗总量(立方米)
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消耗=-∑ -----------------
n i=1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万元)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企业的万元
万元工业增加值 1 n 工业增加值新鲜水消耗量(立方米/万元)
=-∑ ----------------------
新鲜水消耗系数 n i=1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企业所处行业的
万元工业增加值新鲜水消耗量(立方米/万元)
2、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V22——衡量工业区能源减量利用程度的指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按报告期内工业区中企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均折算成吨标准煤)占同期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比重的平均值计算,该指标为单位综合能耗工业增加值的倒数。2004年上海的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1.35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区以此为取值标准具有合理性。同时由于该项指标和行业特征密切相关,因此行业特征明显的应按行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系数进行修正。该系数按报告期内工业区中企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的综合能耗与同期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比较的平均值计算。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可参照《上海产业能效指南》中的相关数据。如果该系数等于1,说明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在总体上等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为55分;如果该系数大于1,说明综合能耗在总体上高于行业的国内平均水平,该系数每增加0.01个数量级,在55分的基础上降低1分,减至0分为止;如果该系数小于1,说明综合能耗在总体上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该系数每减少0.01个数量级,在55分的基础上增加1分,最高增至90分为止。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1 n 企业的综合能耗(吨标准煤)
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 ----------------
n i=1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万元)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企业
万元工业增加值 1 n 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
=-∑ -----------------
综合能耗系数 n i=1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企业所处
行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
3、万元工业增加值的原材料消耗量V23——衡量工业区原材料投入减量化和非物质化程度的指标,该项指标的倒数:单位原材料消耗量的工业增加值即为资源生产率。万元工业增加值原材料消耗量按报告期内工业区中企业的原材料量消耗占同期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的平均值计算。该项指标在我国有关统计资料中没有实行统计,需要在以后对循环经济效果的测定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目前标准的制定可参照2000年日本的资源生产率28万日元/吨,将其换算成人民币的万元增加值原材料消耗量为0.48吨/万元人民币。考虑到上海原材料消耗约是日本的4-6倍,因此上海市该指标数值为2.4吨/万元人民币。该项指标和行业特征密切相关,对资源密集型行业而言,可采用万元工业增加值原材料消耗系数进行修正。该系数按报告期内工业区中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原材料消耗量与同期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比较的平均值计算。如果该系数等于1,说明原材料消耗量在总体上等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计40分;该系数小于1,说明原材料消耗在总体上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该系数每减少0.01个数量级,在40分的基础上增加1分,最高增至70分为止;该系数大于1,说明原材料消耗量在总体上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该系数每增加0.01个数量级,在40分的基础上降低1分,减至0分为止。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1 n 企业原材料投入重量(吨)
万元工业增加值的原材料消耗量=-∑ ---------------
n i=1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万元)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企业万元
工业增加值 1 n 工业增加值的原材料消耗量
=-∑ --------------------
原材料消耗系数 n i=1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企业所处行业的
万元工业增加值的原材料消耗量
4、园区清洁能源使用率V24——清洁能源是指消耗后不产生或很少产生污染物的可再生能源、低污染的化石能源和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后的化石能源。园区清洁能源使用率按报告期内工业区中已投产企业清洁能源使用量占同期园区全部能源使用量的比重的平均值计算。该项指标全国的水平从30-85%不等,而工业用能一般都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鉴于2004年上海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到60%的现状,虽然工业区的能源结构应该相对优化,但考虑到园区作为用能大户存在清洁能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将这一指标的参照值设定在30%。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1 n 企业清洁能源使用量
园区清洁能源使用率=-∑ -------------×100%
n i=1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企业能源使用总量
5、园区综合节能率V25——衡量整个工业区的节能水平。园区综合节能率按工业区中企业的能源使用量节约率的平均值计算。根据《上海产业能效指南》(2004年版)的相关数据,1990-2003年上海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了75%,年均节能率为5.8%。北京1990-2003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的年均节能率为6.3%。考虑到上海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更应加强能源节约的导向,加上工业区本身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特征,因此园区的综合节能率应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也应考虑到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节约的增速具有不断降低的特征。综合上述观点,参照值取值为6%较为合理。
基期(年)第i家企-报告期(年)第i家
园区清洁能源 1 n 业能源使用量 企业能源使用量
=-∑ -------------------×100%
使用率 n i=1 基期(年)第i家企业能源使用量
三、循环再用指标
循环再用指标是采用循环再用的资源总量占所有资源投入总量的比重来衡量。工业区内的循环再用应包括水资源、原材料、能源等资源的重复利用。在资源循环再用过程中,有一些是在生产环节产生的中间副产品,如余热和各种伴生副产品等,它们仍是能够再利用的宝贵资源。循环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企业内的工艺间或企业间建立以副产品或废弃品为投入品的产业共生链,以及建立能源和水的梯级利用系统,并以此实现环境的友好和资源的节约。对这类指标应采用水、能源和副产品的使用比率加以衡量。有一些是流入社会经使用后的废弃产品,它们需要进行回收才能实现再用,因此是属于社会层面的回收再用。对这类指标应采用使用后废弃是否进入到了社会回收和资源化处理系统加以衡量。目前根据上海工业区的企业集聚效应,循环再用应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指标:
1、中间副产品使用率V31——衡量园区原材料投入的循环再用能力和产业共生链的完善程度。园区副产品的来源既包括区内,也包括区外。工业区中间副产品使用率按报告期内工业区中全部企业的副产品使用总量占同期全部企业的原材料投入总量的比重计算。根据专家对上海目前的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的核定,选取25%为参照值,符合目前上海中间副产品使用率的平均水平。
n
∑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企业副产品使用总量
园区中间副产品 i=1
=----------------------×100%
使用率 n
∑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企业原材料投入总量
i=1
2、再生材料使用率V32——衡量园区材料投入的循环利用能力,也间接地反映出一次原材料使用量的降低率。再生材料使用率采用报告期内工业区中企业再生材料的使用总量占同期原材料投入总量的比率来衡量。再生材料的来源既包括区内,也包括区外。日本2000年的社会层面的材料循环利用率为10%,考虑到上海工业区起点较高,并且工业区和企业层面的循环再用水平一般情况下都要高于社会层面的特点,综合考虑目前循环技术水平和社会回收机制,选取10%应是较为合理的参照值。
n
∑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企业再生材料投入量
园区再生材料 i=1
=----------------------×100%
使用率 n
∑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企业原材料投入总量
i=1
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V33——衡量园区水资源的减量化利用能力。园区在工业用水总量中用以重复再用的水的总量,无论是区内自用还是用于区外,都应计入该项指标。园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是园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总量占园区工业用水总量的比重来衡量。根据2004年上海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3%为参照,取值80%。
n
∑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企业重复用水量
i=1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100%
n
∑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企业用水总量
i=1
4、园区中水回用率V34——衡量园区水资源的减量化利用程度。中水是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产生的、达到规定水质标准的、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主要用于城市绿化、园林景观、道路喷洒、市政施工、家庭冲厕、洗车用水等。工业区中水回用率是报告期内工业区中水产生总量(含园区内经处理后产生的中水在区外利用的数量)占同期工业区的排水总量的比重计算。无论是区内自用还是用于区外,都应计入该项指标。根据上海工业区中水回用的实际情况,同时参考专家意见,取10%为参考值。
报告期(年)工业区中水产生总量
园区中水回用率=---------------×100%
报告期(年)工业区排放水总量
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V35——衡量工业区对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是测算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该指标虽然能够用以衡量园区“零废弃”的水平,但无法反映出综合利用的技术含量。因此应在以后指标的不断完善中加入综合利用的技术含量内容。园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是在报告期内工业区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总量(含工业区的固体废物在区外利用的数量)占同期园区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的比重计算。2004年上海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7%,建筑废弃也基本上得到了全部利用。但考虑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中合格的标准为大于70%,应适度降低考核标准,取值90%。
报告期(年)工业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总量
园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100%
报告期(年)工业区固体废物产生总量
6、包装材料回收利用率V36——衡量包装材料(包括玻璃、塑料、纸箱等包装物及运输包装物和商业包装物)在社会层面的循环使用程度。包装材料回收利用率是报告期内工业区中的企业使用回收再用或再生的包装材料总量占同期企业包装材料使用总量的比重的平均值来衡量。考虑到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在包装材料领域应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回收系统,同时为鼓励企业对可降解的、或可回收再用的、或可再生的包装材料的使用,因此该项指标不应过低。但相对于回收机制完善的发达国家70%左右的比率而言,过高的比率也不切实际。综合现状和各方面的观点,取值50%较为合理。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1 n 企业使用的回收包装材料总量
包装材料回收利用率=-∑ ---------------×100%
n i=1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企业
的包装材料使用总量
四、废弃排放指标
废弃排放作为衡量工业区运作过程环境友好性的表现,是衡量推进循环经济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废弃排放的总量越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相应也就越大。如果单纯将排放和废弃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不仅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而且环境的外部性特征也会使无害化处理在环境政策和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循环经济推崇将排放和废弃再资源化,因为这样不仅能够实现零排放和零废弃,而且还能进一步用排放和废弃创造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鉴于目前侧重于对排放和废弃总量的控制,因此将主要的衡量指标放在了排放削减率和废弃物安全处理方面。随着循环经济的逐步推进,这类指标应逐步加入废弃和排放再资源化处理的内容,以便更科学合理的衡量循环经济实施效果。
1、工业废水COD排放量削减率V41——衡量园区的废水排放的减量化程度。工业废水COD排放量削减率采用工业区中规模以上企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COD排放量年降低的百分比的平均值计算。该指标统计范围应覆盖园区内所有市、区及工业区重点排污企业。结合上海工业区现状并参考有关专家建议,取值5%。
基期(年)工业区第i家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废 -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
工业废水COD 1 n 水COD排放量 COD排放量
=-∑-----------------------×100%
排放量削减率 n i=1 基期(年)工业区第i家企业万元工业
增加值废水COD排放量
2、工业废气SO(2下标)排放量削减率V42——衡量园区的主要废气SO(2下标)的排放量减量化程度。工业废气SO2排放量削减率采用工业区中规模以上企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气SO(2下标)排放量年降低的百分比的平均值计算。该指标统计范围应覆盖园区内所有市、区及工业区重点排污企业。结合上海工业区现状并参考有关专家建议,取值5%。
基期(年)工业区第i家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废 -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
工业废水 1 n 水SO(2下标)排放量 SO(2下标)排放量
SO(2下标)=-∑-----------------------×100%
排放量削减率 n i=1 基期(年)工业区第i家企业万元工业
增加值废水SO(2下标)排放量
3、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削减率V43——衡量园区固体废物产生的减量化程度。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削减率采用工业区中规模以上企业的万元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年降低的百分比的平均值计算。该指标统计范围应覆盖园区内所有市、区及工业区重点排污企业。结合上海工业区现状并参考有关专家建议,取值5%。
基期(年)工业区第i家 报告期(年)工业区第i家
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废 -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 1 n 物产生量 产生量
=-∑-----------------------×100%
产生量削减率 n i=1 基期(年)工业区第i家企业万元工业
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
4、废弃物分类回收处理率V44——衡量园区工业废弃物回收处理的指标,分类回收以便于资源的再生化处理。工业废弃物分类回收处理率采用报告期内工业区中实行分类堆放和处理的废弃物总量占同期园区废弃物总量的比重计算;2002年上海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地区覆盖率为30%,但工业区应比全市的分类回收标准高,选取50%较为合理。
报告期(年)工业区废弃物分类回收总量
废弃物分类回收处理类=------------------×100%
报告期(年)工业区废弃物产生总量
五、建设保障指标
资源节约会同时促成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反之亦然。两者互相促进,也由此达到产业运作的经济性和生态性的统一。因此需要衡量园区企业生产方式的环境友好性特征。此外,考虑到企业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往往在造成重大社会经济损失的同时,也造成重大的生态灾难。因此园区中应具备相对完善的包括安全设施在内的基础设施,并通过提高共享程度实现经济性目标,通过加强安全保障实现生态性目标。因此,需要采用园区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的相对完善性和共享性来衡量园区的资源节约性和环境友好性。而对园区信息化水平则是衡量园区对副产品交易的推动作用和公共信息服务的完善性等方面。
1、园区内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V51——衡量园区企业推进清洁生产的程度。园区内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率采用报告期内工业区中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总数占同期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比重计算。清洁生产审核在我国刚刚推行,因此目前所提供的清洁生产审核服务相对不足。但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具有清洁生产审核资质的单位会逐渐增多,工业区中更多的企业会接受清洁生产审核。因此从前瞻性来看,该指标极为必要。考虑目前现状和综合专家意见,该项指标主要是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