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既要未雨绸缪,也要亡羊补牢

时间:2016-12-26 15:27:16 浏览:1111


中国在开始工业化进程的时候就开始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可谓未雨绸缪。《“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刊印,重点强调“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调控,霾、土壤修复、水资源净化、污染物排放等领域面临重要机遇与挑战。生态环境保护将从全国细化至区域,区域细化至企业,真正的做到以控制点源治理面源,尤其是《“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的重点行业应及时自查自检、未雨绸缪,响应国家环境保护政策。


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并未做到未雨绸缪,而是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老路,现在开始治理环境污染是亡羊补牢。


1.jpg


2014年4月11日,兰州市发生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故,出厂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通过污染源调查,确定苯超标系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的管道泄漏污染水厂自流沟所致,14日,停水区域解除应急措施,全市自来水恢复正常供水。类似的事件已经重演不止一次了。水污染事件不是一个企业的事,关键要学会举一反三,防患于未然,引以为戒,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如果听取专家的建议,行业形成常态化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机制,建立完善的政府和企业应急预案,事故的发生概率必然会降低,处理也会更及时有效,更能大大减少企业及社会的经济损失


2.jpg


2016年03月,广州一工厂污染臭气侵袭校园,一年多来学校空气污染致使大量学生出现头晕、胸闷、皮肤过敏等症状,家长们自当日起拒绝送孩子回校上课。2016年4月 “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址污染”事件等等。污染事件一次又一次被曝光,污染带来严峻问题逐步显现,完善相关法律、治理环境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污染获得的短期经济效益可能远远少于治理的费用,用事后治理或罚款来代替事前防治的弊端充分显露。而要实现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的转变,从政府相关部门到企业甚至个人都必须转变思路。康菲公司之所以发生漏油事故酿成重大损失,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未雨绸缪。其中一方面就是我国在环境污染方面的法律体系薄弱,因此中国律师团在面对康菲公司索赔问题时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亡羊补牢”有点晚


中国环境保护从未雨绸缪到亡羊补牢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中国“亡羊补牢式”环境保护就必须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通过制度和法律的完善改变环保部门“羸弱”的现状,发动社会民众和舆论进行环保监督


环境保护部门本应该是环境保护的“防火墙”,但地方的环保部门并未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对一些环境污染事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制度和法律的不完善,虽然环保部门被赋予了“审批权”(项目立项必须通过环保部门的环评),但在地方政府实际操作中,这道坎儿往往会被“迈过去”。地方环保部门负责人的官帽子是掌握在地方行政长官手中的,在行政长官意志之下,环保部门的工作也就随着行政长官的意志而转移,毕竟谁也不会拿自己的官帽子去抗争,这就是地方环保部门为何监管失位的主因


640.jpg


环境污染处罚过轻也是一些违法主体敢于以身试法的原因。如康菲溢油案海洋环境污染处罚上限过轻。处罚过轻让一些企业对环保并不是很重视,甚至有“污染了就缴些罚款就行了”的概念,所以提高罚款不仅能让企业提高环保意识,还能设置环保“红线”,让企业和个人不敢以身试法 


4.jpg

对于监管机构,更应该做的是未雨绸缪,或者是亡羊补牢,但必须运用法律、法规乃至规则进行系统性规范,逐步建立制度并持续完善


美丽中国是全中国人的,“环境保护人人有责”不应是一句口号,中国环境保护已经走了多年的弯路,环境问题由来已久,我们曾经豪情满怀地宣称,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会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样的理念是不错的。但未雨绸缪的规划却一直未能实现,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通过改革让环境保护真正地和经济发展站在同一高度,美丽中国要有蓝天、白云和绿水。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在环保问题上,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

5.jpg


登录合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