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解读

解读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解读专家: 合规网 解读日期: 2025-1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重点内容概括: 1. 明确慈善活动定义,包括扶贫、济困、扶老、救孤等公益活动。 2. 规定慈善组织设立条件和程序,要求非营利性质,有组织章程等。 3. 规定慈善募捐包括公开募捐和定向募捐,明确募捐方式和信息公开要求。 4. 规定慈善捐赠自愿、无偿,捐赠财产应合法,捐赠人有权查询捐赠财产使用情况。 5. 规定慈善信托属于公益信托,明确信托设立、管理、终止等事项。 6. 规定慈善财产使用原则,要求专款专用,不得私分、挪用。 7. 规定慈善服务应尊重受益人、志愿者人格尊严,保护隐私。 8. 规定慈善信息公开要求,包括慈善组织登记、信托备案、税收优惠等信息。 9. 规定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 10. 规定慈善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明确民政部门监督检查权力。 11. 规定慈善活动中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包括警告、罚款、吊销登记证书等。 法规意义和影响: 《慈善法》的出台对我国慈善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规范了慈善活动,保护了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等合法权益,促进了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有利于弘扬慈善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共享发展成果。 企事业单位义务和权利: 义务:1. 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需合法;2. 国有企业捐赠需遵守国有资产管理规定;3. 假借慈善名义骗取财产将受法律查处。 权利:1. 捐赠财产依法享受税收优惠;2. 可以为慈善活动提供场所便利;3. 捐赠项目可冠名纪念。 合规红线: 1. 不得私分、挪用、截留、侵占慈善财产; 2. 不得接受附加违法条件的捐赠或对受益人附加违法条件; 3. 不得从事、资助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 4. 不得泄露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隐私信息; 5. 不得弄虚作假骗取税收优惠。
相关标准 more+
  •  
相关文档 more+
  •  
登录合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