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并强调“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开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预测”,“运用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近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形成智能社会新形态。科学把握智能社会发展趋势,布局建设城乡智能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治理能力,重构治理体系的运行逻辑与结构范式,是推动智能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
一、科学把握智能社会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普惠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繁荣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规模化、低成本地开发与应用高质量机器智能已成为现实。各类人工智能应用正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持续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有效释放社会各界创新活力,驱动社会物质与文化空前繁荣。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倍提升文化内容与数字世界的生成速度,数字空间与文化空间快速扩张。无人机、机器狗、智能机器人等新智能产品不断涌现,生产效率极大提升。无人配送、数字人主播等新商业形态加速落地,生活体验不断拓展。
(二)人机共生加速社会运行模式变迁
人工智能的深度嵌入与多场景应用,推动各类机器从工具向伙伴转变,社会运行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形成“人机共生”新格局。一是人机协作成为生产与服务的新范式。在制造、物流、农业、医疗等领域,智能机器人与从业人员协作作业,有效改善生产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劳动生产率。二是人机交互成为社会供需对接与人际交流的重要接口。智能助手、数字人、虚拟客服等正在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数字伙伴”。三是人机关系成为社会关系与结构的重要维度。大模型的长期记忆能力、共情能力等使得人机关系从一次性的工具性利用关系转变为稳定的伙伴式交互关系,机器成为深度嵌入社会网络的重要节点。
(三)虚实融合将引发社会空间重构
新一代智能终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进一步缩短了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之间的距离,形成以“虚实融合”为特征的新型社会空间格局。一方面数字和物理空间的感知边界逐步消解。基于空间感知、数字孪生、全息交互的智能终端,使得人们可以在物理空间中通过语音、手势等更加自然的方式,实时接入数字空间,形成“虚实交互”的沉浸体验。另一方面,数字和物理空间的规则差异正在逐步弥合。物理智能正成为构建虚拟空间内容与秩序的关键力量,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推动更加真实、更加符合物理世界规则的虚拟世界建设,实现各类内容、产品、服务等可以在数字与物理空间之间实现快速无缝切换,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愈发模糊。
二、前瞻布局新基础设施,保障智能社会高效运行
每一次技术的革命性突破,都会催生一批新型基础设施的涌现。面向人机共生的智能社会发展趋势,不仅需要积极应用人工智能优化传统的基础设施系统,更需要面向新的社会主体、社会元素等,开展前瞻性的规划与布局。
(一)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升级
传统基础设施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核心支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其智能化升级,一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运行效率低、维护成本高、安全保障难、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例如,通过人工智能预测性维护与风险预警,提升电网、桥梁、隧道等设施的安全运行水平;利用人工智能优化交通信号调度,缓解拥堵、提升通行效率。二是为新社会元素的接入与运行提供便利。针对配送无人机、巡检机器人、无人配送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在城市与乡村的规模化应用,对传统道路、管网、电网、仓储、路灯、信号塔等基础设施进行改装升级,满足智能设备安全高效运行需求。
(二)布局新型智能基础设施
新型智能基础设施是支撑智能设备大规模应用、保障智能服务高效供给、推动社会运行模式全面智能化转型的关键。一是完善算电网协同网络。形成云边端一体的算力、电力供给网络,为智能产品与服务在社会中的应用提供基础要素支撑,满足高密度智能设备持续运行需求。二是探索规划面向人机共生的新型智能基础设施。根据无人机、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智能应用需求,前瞻布局智能化的低空航道与空域管理标识,智能机器人登记、停靠、检测与维保空间等新型基础设施。同时,加强基础设施与治理规则的一体化设计,探索制定相适应的交通、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基础规则,支撑人机共生社会的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转。
(三)强化城市乡村协同发展
在推动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城乡差距与区域不均衡问题,形成普惠共享的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创新资源丰富等优势,以智能基础设施为纽带,通过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算力调度体系、交通能源网络、数字公共服务平台等,促进智能产品与服务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推动资源配置更加高效均衡,实现人机共生智能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与整体跃迁。
三、系统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共筑人民美好生活
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模型具有数据处理快、认知能力强、能够统筹规划调用各类工具等突出能力,为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全域感知的监测预警体系、高效协同的问题处置体系、普惠便捷的智能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一)构建全域感知的监测预警体系
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实现对全域状态的感知与理解,为全面系统利用与治理各类社会与环境要素提供基础支撑。一是提升全域物理空间的状态监测能力。通过摄像头、无人机、卫星等构建天地一体、智能联动的物联网感知体系,实时采集交通流量、环境质量等数据,形成“全域感知、动态更新”的社会与环境运行画像。二是提升数字空间的感知与应用能力。系统接入数字政府各类应用的数据与功能接口等,形成对数字化治理空间的全面认知与应用能力。三是提升态势分析与预警能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充分融合各类知识、数据与工具,提升对各类安全隐患、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社会风险等的分析与预警能力,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
(二)形成高效协同的问题处置体系
加强人工智能赋能问题处置全流程,全面提升问题识别的精准性与问题处置的有效性。一是提高问题识别研判能力。综合应用人工智能在语义理解、模式规律识别等方面的能力,通过人机协作,深入理解与把握数字与物理空间的运行逻辑,有效发现基础设施故障、公共安全风险、民生服务堵点等问题,做到自动发现、智能研判。二是提高处置方案设计优化能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对各类解决方案的模拟推演,为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联动处置提供科学依据与可行方案,确保治理要素高效配置、处置响应科学高效。三是提高现场指挥与处置能力。基于人工智能实现的虚实融合,提高对物理世界的感知、理解、分析、推演与决策速度,为现场人员的指挥调度与问题处置提供科学精准的数据、知识、方案等支撑。
(三)打造普惠便捷的智能服务体系
以人工智能为支撑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从“忙于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型。一是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人工智能技术显著降低了数字应用的构建成本,为实现长尾、零散、动态场景的数字化,进一步完善数字服务体系提供了可行方案。二是提升公共服务自动化水平。充分应用人工智能规划调度各类工具的能力,加快构建政务流程机器人、政务处理智能体等应用,将基层服务人员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三是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推动各项公共资源的智能化统筹、规划与应用,形成更加高效的公共服务方案,推动“千人千面”的服务供给模式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个性化、场景化的公共服务产品。(之江实验室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室主任 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