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双向赋能、人工智能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智能经济大幕开启

解读法规:
解读专家: 解读日期: 2025-08-2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企业和产业,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近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在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大力发展智能经济,将有力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智能经济相关概念演进

  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经历了由信息经济向数字经济、正在迈向智能经济发展阶段。

  从政策发展趋势看,我国先后发布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等发展政策。“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将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大力发展信息经济作为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推动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面向“十五五”时期,大模型、具身智能等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将进一步引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智能经济相关战略将陆续出台。

  从技术驱动视角看,从信息经济、数字经济到智能经济是技术经济范式演进的必然趋势。技术经济范式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内的主导技术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生产的范围、规模和水平。信息经济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与快速扩散而发展壮大。20世纪中后期,微电子、计算机和通信等技术不断演进并加速应用,以软件、通信、电子制造等为代表的产业快速发展,并衍生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信息经济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速创新,数字经济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同时数据成为驱动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智能经济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产生的经济新范式。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经济社会中扩散和工程化,不断提升经济系统自主决策、精准执行等能动性,螺旋式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优化和重构。

  从信息经济到数字经济,再到智能经济,不仅是技术升级的结果,更是从生产要素结构优化到生产力跃升,再到生产关系重构的系统性跃迁。

  在生产要素方面,数据与新劳动力成为重要变革力量。信息经济的发展最早产生了数据,数字经济推动数据升级为新型生产要素,智能经济则将数据生产要素的价值充分释放。同时,智能经济的发展首次推动传统劳动力要素向人与机器协同的新劳动力要素转变。

  在生产力方面,实现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生产力的转变。信息经济通过技术手段将传统业务信息电子化,优化现有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数字经济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赋能传统产业,重构经济发展模式。智能经济则基于高质量数据集与大模型等构建以智能系统为主导的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的新型生产方式,极大提升能动性。

  在生产关系方面,智能经济推动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数字经济开始改变生产关系,产生出平台组织、数字政府等新的组织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而智能经济将对生产关系产生深层次变革,智能系统逐步成为参与生产和协同的新型主体,人机协同成为主流组织形式,推动经济运行机制从“人控型”向“协同型、自治型”演化。

  二、我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意见》指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其中,应用普及率代表了人工智能典型产品与服务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代表了算力、数据、算法、智能产品和服务等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以及智能体经济、人工智能生成物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的产业发展水平,衡量了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这些核心指标的设置,把让全社会共享人工智能的发展红利的愿景变成可感可知的“时间表”与“任务书”,最大范围凝聚了全社会“人工智能+”行动的发展共识。

  算力产业是支撑智能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体系,为数据处理与算法训练提供计算支撑。算力产业包含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芯片及传感器等多个环节。当前,我国算力产业发展水平持续跃升,为智能经济发展筑牢根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性能不断提升。《2025算力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位居全球前列。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达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规划建设超过250条“东数西算”干线光缆,存力总规模超过1680EB。人工智能芯片产业布局提速,国产化水平同步跃升。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本土人工智能芯片品牌渗透率约30%,较同期实现翻倍增长。智能传感器技术产业持续优化、功能边界持续拓展,呈现向高精度、高可靠性、低功耗方向演进态势,为智能经济提供关键感知支撑。

  数据产业发展是打通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应用的关键枢纽,为智能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资源。人工智能数据产业是围绕人工智能数据采集、加工、存储、集成、分析、交易、安全治理等环节,提供技术、产品和专业化服务的产业。人工智能数据采集和加工产业是当前重点。人工智能数据采集产业是丰富语料的关键,包括自动化采集工具和设备供给、数据采集众包服务及解决方案服务等。如,云测数据通过采集驾驶员、路况、车辆、3D点云等数据,支持自动驾驶、智能驾舱、自动泊车等场景。人工智能数据加工产业是提升数据质量的关键,包括数据标注、数据合成等。数据标注可提升算法和模型能力,国家数据局在7个地市建设数据标注基地,形成行业高质量数据集335个,赋能121个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数据合成产业广泛用于具身智能、自动驾驶等,部分头部公司已经在广泛使用合成数据来训练AI模型。

  人工智能算法是连接算力基础设施与智能产品和服务的关键枢纽,已从传统的模型开发,拓展至包含算法工具链、测试验证、平台化开发、机器学习运营(MLOps)等全流程闭环体系。我国人工智能算法产业正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基于开源框架生态的自主可控大模型加快释放市场优势,更多符合本土产业特色和场景需求的行业解决方案正赋能智能经济质效提升。

  智能产品和服务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最终载体,包括智能消费电子、工业智能终端、具身智能终端等智能产品,模型服务、智能体等智能服务。当前,我国智能产品和服务整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消费电子加速智能化发展,国产厂商研发的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智能产品已超百款。具身智能终端加快迭代,人形机器人软、硬件迭代拓展工业场景应用边界。多款机器人批量进驻生产车间,加速人工智能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模型服务爆发式增长,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累计有439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较2024年4月增加2.8倍,涵盖煤炭、航空、汽车、物流、新闻、教育等领域。智能体加速落地,各公司研发智能体已融入钢铁高炉温控、纺织库存管理、零售仓储调配等不同行业生产经营环节,提升全流程智能化水平。

  智能体与人工智能生成物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拓展智能经济发展空间。这些技术范式不仅推动了生产效率的跃升和服务模式的个性化革命,更在产业融合、组织变革与全球化竞争层面引发系统性变革。微观层面看,具身智能体已逐步嵌入制造、物流、医疗等领域,实现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闭环自治,大幅降低人力依赖与运营成本;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创造的内容、代码、设计方案等数字生产物,正重塑文化创意、科研研发与知识工作的边界,开辟出人机协同的新生产范式。产业生态层面,智能体之间的协同互联正形成“系统之系统”,促使产业链从线性链式结构向动态智能网络演进。例如,工业多智能体系统可自主调度生产资源,实现跨工厂、跨区域的实时响应与弹性供应;消费领域的AI代理则整合服务入口,为用户提供无缝的个性化生活管理。这些变化催生了如AI即服务(AIaaS)、平台化智能运营等全新商业模式,模糊了传统行业的边界,也推动了数据驱动型市场的形成。智能经济的空间拓展还体现在地理与维度层面。依托云端协同与边缘计算,智能体可突破物理限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价值服务,同时促进经济体通过数字基础设施跃迁参与全球价值分配。虚拟空间中的数字人、AI生成环境与区块链结合,更构建出去中心化的经济新区,如元宇宙中的虚拟制造、数字艺术品交易与沉浸式协作场境,进一步延展了经济活动的维度。

  三、智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研判

  智能经济发展大幕已经开启,将以技术突破为支点,深刻重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技术产业、产品服务、融合发展、安全治理等方面实现新的跃升。

  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将加速实现迭代升级与场景适配协同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推动多智能体协作、多模态融合和复杂任务执行。在算法上,大模型基础架构不断优化,大小模型协同性提升,端侧大模型能力持续增强,向通用人工智能演进。在数据上,高质量数据集加速建设,医疗、交通、金融等行业数据集向精细化、专业化、场景化发展。在算力上,推理算力需求和异构算力调度能力显著增强,算力布局持续优化,算电协同发展。

  智能产品与服务将快速实现规模化发展持续创造和引领新需求。智能产品与服务将在技术迭代的过程中推动成本下降,从 AI 终端构建全场景智能交互,到具身智能机器人重塑服务体验,再到大模型通过深度分析预判需求并主动供给,智能产品与服务将加速向大众生活渗透,持续拓展消费边界、催生新业态,系统性引领消费与产业需求升级,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成为重塑经济格局的核心动能。人工智能将加速渗透生产和消费全链条,带动千行百业智能化发展,形成“智能要素渗透-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形态迭代”的正向循环。消费领域,人工智能将构建供需精准匹配生态,推动生成式消费内容、自主决策服务等新模式普及,重构消费链路与体验。生产领域,人工智能将通过数据贯通与算法优化,实现生产全流程智能调控,催生柔性化、定制化未来工厂模式,彻底重构传统工业范式。

  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将持续向“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方向发展。防范和化解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在技术动态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既需要约束性的硬性工具将技术变革锚定在价值体系中,又需要在把握人工智能复杂性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和规范人工智能发展,实现以智管智、以网治网、以善治促善智,推动形成覆盖人工智能发展全周期、全要素的治理格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 孙克 )

登录合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