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解读

解读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
解读专家: 合规网 解读日期: 2025-07-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是中国为加强湿地保护、维护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而制定的法律。该法于2021年12月24日通过,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重点内容包括: 

1. 湿地定义与分级管理:

明确湿地定义,并实行分级管理及名录制度,分为国家重要湿地和省级重要湿地。 


2. 保护原则:

湿地保护应遵循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 


3. 政府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需将湿地保护纳入发展规划,并提供必要经费。 


4. 部门职责:

国务院林业草原主管部门负责湿地监督管理,其他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相关工作。 


5. 公众参与与教育:

鼓励公众参与湿地保护,加强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 


6. 湿地资源管理:

建立湿地资源调查评价制度,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 


7. 湿地保护与利用:

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法将湿地纳入保护区域,预防和控制不利影响。 


8. 湿地修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加强湿地修复工作,恢复湿地面积和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 


9. 监督检查:

各级主管部门应依法监督检查湿地保护、修复、利用等活动,查处违法行为。 


10. 法律责任:

对违法行为规定了具体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该法的实施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对相关主体行为规范和权益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企事业单位需履行保护湿地的义务,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并在开发活动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违法行为。违反湿地保护法规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处罚。

相关文档 more+
  •  
登录合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