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调整解读

解读法规: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解读专家: 合规网 解读日期: 2015/7/24

法规背景

1957年我国首次发布了《关于试行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职业病确定为14种;

1987年对其进行调整,增加到999种;

2002年,为配合《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原卫生部联合原劳动保障部发布了《职业病目录》,将职业病增加到10115种;

201112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其中规定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调整并发布。

2013122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对《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进行了调整。

 

职业病目录》改为《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2002年,原卫生部联合原劳动保障部发布了《职业病目录》,将职业病增加到10115种,与1987年职业病分类比较,增加1类,即将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从物理因素所致疾病分类中提出,单独分为一类。本次《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调整,仍然将职业病分为10类,但对3类的分类名称做了调整。为了保持与《职业防治法》中关于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表述一致,将原《职业病目录》修改为《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职业病的遴选原则: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的遴选遵循以下原则:  

 1.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或剂量反应关系。  

 2. 有一定数量的暴露人群。  

 3.有可靠的医学认定方法。  

 4.通过限定条件可明确界定职业人群和非职业人群。  

 5.患者为职业人群,即存在特异性。

 

职业病病种和分类调整

根据《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调整的原则和职业病的遴选原则,修订后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由原来的115种职业病调整为132种(含4项开放性条款)。其中新增18种,对2项开放性条款进行了整合。另外,对16种职业病的名称进行了调整。《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调整前后变化详见表12

调整后仍然将职业病分为10类,其中3类的分类名称做了调整。一是将原尘肺其他职业病中的呼吸系统疾病合并为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二是将原职业中毒修改为职业性化学中毒;三是将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修改为职业性传染病

 

1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新增加的职业病名单

2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调整的职业病名称

《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调整涉及人群

本次《职业病分类和目录》调整倾向生产一线作业人员。例如煤炭、冶金、有色金属、化工、林业、建材、机械加工行业作业人员,另外,还涉及低温作业人员、医疗卫生人员和人民警察等。

 

根据《职业病诊断鉴定管理办法》及《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确诊的职业病人享受待遇

劳动者被诊断为职业病,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相应待遇。所在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的,分别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支付相应待遇;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其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  

  用人单位不存在或者无法确认劳动关系的职业病病人,可以向地方人民政府申请医疗救助和生活等方面的救助。

相关法规解读 more+
  •  
相关文档 more+
  •  
登录合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