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加强金融服务……”国常会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

解读法规:
解读专家: 解读日期: 2022-02-16

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和服务业特殊困难行业纾困发展的措施。

会议指出,工业和服务业在经济发展和稳定就业中起着骨干支撑作用。当前工业经济稳定恢复态势仍不牢固,服务业因受疫情等影响存在一些特殊困难行业,近期要抓紧出台措施,加大帮扶力度。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全球疫情尚未完全受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这种复杂内外经济与政策环境下,国内政策需要有所作为,更具针对性,助企纾困,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促进内需恢复,让供需进入良性、可持续轨道。

在他看来,政策方面的协同发力至关重要。国内面临供给与需求等结构性问题,加之当前发达经济体政策转向,应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组合,并结合其他产业等政策,为实体经济纾困,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推动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

加强金融服务
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本次会议强调,要引导加强金融服务。要更好支持工业经济、服务业特殊困难行业等,人民银行提供激励资金支持增加普惠小微贷款等,推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这也是近年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纾困小微企业政策的延续。“近年来,央行采取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举措。”周茂华分析,除了传统降准、降息,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创新金融工具,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逆周期支持实体经济等,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世界难题。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1 年全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1%,这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低水平。

“这些举措在不搞大水漫灌前提下,有效缓解小微企业经营压力,稳定发展信心,在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促内需与国际收支平衡,为改革营造适宜金融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周茂华表示。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也对《金融时报》记者强调,去年年底以来,中央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货币政策按照“充足发力,精准发力,超前发力”的原则,推出了一系列举措,这些政策已经收到积极效果,表现为1月信贷数据和社融数据超预期,M2余额和社融存量同比增速继续回升。但他也强调,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经济下行压力尚未扭转。在这一背景下,要通过减费让利、善用两项直达工具等措施来综合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而如何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周茂华建议,下一步要继续用好总量与结构性工具,稳定金融机构负债成本;深化金融改革,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释放LPR报价利率潜力。此外,他还建议引导金融机构有序引入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完善信息与征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同时,多部门协同治理大企业拖欠小微企业账款等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减税降费+缓税缓费”持续推进
惠及更多市场主体

实际上,减税降费一直是本轮纾困救急政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从“减税降费”到“减税降费+缓税缓费”,取得了不俗成绩。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披露,2016年至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超8.6万亿元。宏观税负由2012年的18.7%预计降至2021年的15.2%左右,同期实际征收率不断得以提高。

这些举措实实在在惠及了市场主体。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办理缓缴税费2162亿元,为煤电和供热企业办理“减、退、缓”税271亿元,既助力稳住经济增长,又着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从本次会议提出的几项举措来看,相关政策有望进一步加强。例如,会议提出,加大工业、服务业所得税减免力度,今年对中小微企业新购置价值500万元以上设备器具,折旧为3年的可一次性税前扣除,折旧为4年、5年、10年的可减半扣除。延长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政策。

“此次国常会的减税降费政策主要从加速折旧及缓缴税费两方面着手助力制造业的发展。”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对《金融时报》记者分析,对于中小微企业新购置价值500万元以上的设备器具的折旧扣除政策,使企业当期的所得税扣除项目增加,所得税负担减少,进而使企业现金流增加,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并促进企业的投资及扩大再生产。

王静文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1月上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减税降费座谈会时强调,要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实施更大力度组合式减税降费,确保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要延续到期的减税降费措施,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对受疫情影响重的服务业等困难行业实施精准帮扶。在他看来,此次政策扩围,进一步体现出了国家减税降费的诚意。

而扩大地方“六税两费”减免政策适用主体范围至全部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则是此前政策利好的延续和进一步扩围。所谓“六税两费”指的是“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根据《关于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的通知》第三条规定,省级政府可以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在50%的范围内,减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六税两费”。而该项政策原定的执行时间是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

在李旭红看来,由于当前受国内外疫情的影响,宏观经济仍然面临较大压力,相关政策的延续乃至扩围十分必要。“为了实现2022年经济的稳中有进,第一季度及时出台减税降费政策是必要的,对于实现良好开局,稳定全年的宏观经济基本面非常重要。”她强调,由于中小微企业的数量众多,对于就业及民生影响较大,因此,我国持续出台的对于中小微企业的减税降费政策发挥了积极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多措联动
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由于局部散发疫情影响,餐饮、零售、旅游、交通等行业受冲击较大,也制约了这些行业岗位创造。因此,本次会议也针对这些行业提出了阶段性税收减免、部分社保费缓缴等方面政策。例如,针对餐饮、零售、旅游、交通客运等特殊困难行业,在阶段性税收减免、部分社保费缓缴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稳就业和消费恢复等。

对此,李旭红认为,特殊困难行业大多数为人力密集型,一方面受疫情冲击较大,另一方面人工成本也较高,所以社保的减免对于这些行业是可以缓解一定压力的;此外,她建议,为了保障就业,当相关企业受到疫情冲击暂停营业时,可以根据财政可支配的实际情况来酌情考虑,将其实际支付给员工的工资额作为退税的依据。

不过,受访专家也特别指出,除了政策发力纾困企业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激活微观主体活力。周茂华表示,当前企业面临经营成本增加与需求不足等方面问题,个别地方政府可能也面临缺乏优质项目投资等问题。

王静文表示,当前存在内需相对疲软的状况,首先还是应该稳定预期,通过加强预期引导,防止民众对政策理解产生偏差。其次应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国内大循环,突破供给约束堵点,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最后则是加强需求侧管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共同发挥稳增长的合力。

“要考虑到国内深层次供需结构性矛盾,引导这些企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研究市场需求。”周茂华建议。“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对需求仍不敏感,供需仍存在脱节等,企业需要修炼好内功,提升供给质量;同时,鼓励行业创新发展,出现更多的新模式与业态,释放内需潜力。”(马梅若)

 

登录合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