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明确了“时间表”,绘出了“路线图”。
《行动计划》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规划,明确了中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部署了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现代化等4个优先领域,每个优先领域下设6至8个优先行动,涵盖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城市生物多样性、气候与环境治理、国际履约与合作等内容,为各部门、各地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指引。
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与绿色发展、减污降碳等协同推进,在就地保护、生态保护修复、监督执法、国际履约合作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进入新时代,中国颁布和修订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长江保护法等20多部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得到了有力落实——创新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陆域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覆盖重要生态区域;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近万处;建立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较为完备的迁地保护体系;初步形成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
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微笑天使”长江江豚追逐嬉戏,青藏高原再现“高原精灵”藏羚羊“万羊奔腾”的壮观景象——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与增长。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行动计划》是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水平的科学指引,是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持续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落实的切实行动。
中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与全球生物多样性受威胁因素一致,中国生物多样性也受到自然生境丧失与破坏、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不利影响。
为有效应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水平,切实支撑美丽中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明确,到2030年,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得到有效缓解,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局面。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退化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至少30%的陆地、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区域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
《行动计划》提到,到2035年,形成统一有序、结构连通、动态调整的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到2050年,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说,生态环境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深入推进《行动计划》落地实施,细化实化政策措施,加强跟踪调查评估,强化对地方的指导,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实现“昆蒙框架”目标作出中国贡献。(记者 刘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