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加强电力行业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指导意见
颁布机构: |
国家电监会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中国 |
适用领域: |
电气安全 |
生效日期: |
2013/01/18 |
颁布日期: |
2013/01/18 |
颁布机构: |
国家电监会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中国 |
适用领域: |
电气安全 |
生效日期: |
2013/01/18 |
颁布日期: |
2013/01/18 |
国家电监会关于加强电力行业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指导意见
(电监安全〔2013〕6号)
各派出机构,大坝中心,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集团公司,中电建、中能建集团公司,各有关电力企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指导电力行业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以下简称“防范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保证电力安全生产持续稳定,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提高地质灾害防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近年来,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多次引发电力事故,特别是对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做好防范工作不仅关系到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更关系到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各单位应当充分认识防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项政策要求,结合电力安全生产实际,加强电力设施和电力建设工程的防范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范因地质灾害引发电力事故。
二、防范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管理,落实防范责任,完善规章制度,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防灾避险能力,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电力事故发生。
(三)基本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分工负责,形成地方政府综合指导、电力监管机构行业指导、企业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运用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等多种手段,有效规避灾害风险;坚持专群结合、群测群防,紧紧依靠企业员工和当地群众全面做好防范工作;坚持谁引发,谁治理,对电力建设工程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明确责任单位,切实落实防范和治理措施。
(四)总体目标。全面建设形成电力行业防范工作体系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隐患排查、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按照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要求,完成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要电力设施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基本完成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要电力设施及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使地质灾害造成的电力事故明显减少。
三、建立防范规章制度,落实防范工作责任
(五)建立完善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以从事发电、输电、供电生产等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以下简称“电力企业”),电力建设单位,电力建设工程勘察(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各参建方(以下简称“参建方”)应当加强防范工作组织领导,建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防范工作组织体系。各单位应当将防范工作内容纳入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完善防范工作管理制度,明确监测预警、隐患排查、信息报送、应急救援、教育培训、资金保障等方面内容,结合实际制定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的技术防范措施。
(六)落实防范工作责任和监管职责。各单位应当在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的综合指导下,科学有序开展防范工作。要落实防范工作责任,电网企业负责输变电设施及周边的防范工作;发电企业负责电源点生产区域及周边的防范工作;电力建设单位对电力建设工程防范工作负全面管理责任,统一指导和组织协调电力建设工程的防范工作,负责建立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施工单位负责所承揽工程施工区域及周边防范工作,勘察(测)、设计、监理等单位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防范工作。
电力监管机构应当对电力企业和电力建设工程的防范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督促相关单位落实防范工作责任和防范工作措施。
四、科学论证统筹规划,规避地质灾害风险
(七)严格电力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电力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和国家建设工程核准有关规定,在电力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聘请具备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依据国家及地方政府发布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形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当对电力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以及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具体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八)强化勘察(测)、设计工作防范地质灾害的要求。电力建设工程勘察(测)、设计阶段,勘察(测)、设计单位应当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和设计规范,科学论证项目选址,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对确实需要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设的工程,应当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设计,适当提高工程设防标准。勘察(测)、设计单位应当在现场详细勘察(测)基础上,优化厂区(站址)生产、生活区平面布置,合理规划现场作业区、工程弃渣区等选址方案,提出电力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措施。
(九)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对于存在地质灾害风险以及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电力建设工程,应当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其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电力建设单位应当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资金投入,监督施工单位按规定足额使用。对于施工方案变更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电力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参建方进行充分的论证,必要时应当聘请专业评估机构提出防治措施。
(十)合理选择电力建设工程生活办公营地。电力建设单位和参建方生活办公营地应当选择在地形平坦开阔,水、电、路易通入的区域;选择在历史上未发生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地区;远离冲沟沟口、弃渣场、贮灰场、废石场以及尾矿库(矿区);避开不稳定斜坡和高陡边坡;不宜紧邻河(海、库)岸边、地下采空区诱发的地表移动范围。电力建设单位有责任对参建方选择的生活办公营地的防范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其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辨识,对营地选择不合理的,应当督促其搬迁或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十一)做好施工现场防范工作的组织管理。电力建设单位应当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和工程设计文件,制订电力建设工程防范工作方案,明确地质灾害危险点分布范围、参建方防范责任和防范措施等,指导参建方做好施工现场防范工作。
参建方应当依据电力建设单位制定的防范工作方案,细化本单位防范工作组织措施,在对施工现场及周边地区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辨识的基础上,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中大型施工机具、材料加工站(拌合楼)、材料堆放场、临时施工道路布置等方案,有针对性地完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防范地质灾害造成人身伤亡及设备损毁。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不得随意更改设计和擅自扩大施工范围,严防施工诱发地质灾害。
五、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综合防范地质灾害
(十二)定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各单位应当结合地方政府发布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生产实际,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电力设施和电力建设工程及周边地质灾害风险辨识,全面排查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同时做好防滑桩、护坡、挡渣墙、截排水系统等防护设施的安全隐患排查,确保其正常发挥作用。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内的重要电力设施,原则上应当每三年聘请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开展一次全面的隐患排查。发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或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发生突变,以及附近地区发生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后,相关单位应当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对电力设施或电力建设工程进行全面的地质灾害风险分析,并提出风险分析评估报告,明确防范治理方案。
(十三)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作。对于一般地质灾害隐患,相关责任单位应当立即进行治理;对于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当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风险分析评估报告提出的治理方案进行治理。对短期内难以治理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当采取加强监测预警、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或者搬迁避让等措施,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对非防范工作责任范围内且对电力设施和建设工程项目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应当及时向地方政府报告隐患情况,并配合地方政府开展治理工作。
(十四)积极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电力设施和电力建设工程及周边地区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实现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水电厂(站)应当加强水库周边地区以及病险大坝的除险加固,防止因漫坝、溃坝造成山洪、泥石流灾害;火电厂应当通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尽量避免所在地区地下水过度抽采,防止出现地面塌陷;电网企业应当优化铁塔结构和基础形式,减少因塔基施工开挖影响环境并引发地质灾害;电力建设单位及参建方应当推广采用科学合理、先进适用的施工方案,同时做好施工区域的植被恢复工作,防止和减少建设工程项目造成地表环境变化带来地质灾害风险。
六、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及时组织临灾避险
(十五)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电力企业和电力建设单位应当加强与地方政府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的联系沟通,明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程序,落实责任单位和人员,畅通监测预警渠道,及时接收、传递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发布的监测预警信息,并按照要求上传有关监测信息。电力建设单位应当针对施工队伍及其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及时掌握施工人员变动情况,并督促参建方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人员。
(十六)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各单位应当结合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综合分析诱发因素,科学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对于已经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当按照国家地质灾害防治监测规定,合理布设地质灾害监测点,安排专业单位或专业人员定期进行监测,并及时汇总、分析、上报监测信息。各单位应当依据电力设施和电力建设工程所在地地质灾害监测经验,采取先进监测手段与“拉线法、木桩法、刷漆法、贴纸法、旧裂缝填土陷落目测法”等传统方法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地表破坏、冲沟发育、山体蠕变、地面沉降等情况开展日常监测工作,分析、研判地质灾害隐患发展趋势。
(十七)强化重点防范期灾害监测预警。各单位应当在充分分析本地区诱发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的基础上,重点强化汛期,强降雨、强降雪期间以及其他恶劣天气发生期间的监测预警工作,增大监测频次,及时发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划定危险区域,设置警示标志;应当安排专人值守,加强巡视检查,重点加强生产区、施工区、生活办公营地及周边的监测预警,观测降雨强度和雨量,监测地面土体开裂、坡体蠕动、树干倾斜、山洪暴涨、惊响异常等灾害前兆,及时发现和排除险情。各单位应当充分发挥专业机构作用,紧紧依靠当地群众,共同做好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发现险情及时报告。
(十八)完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手段。各单位应当紧紧依靠地方政府,畅通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和应急信息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宣传车和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传递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偏远地区应当因地制宜,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紧急灾害预警信息及时通告受威胁人员。
(十九)做好临灾避险工作。各单位应当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和逃生通道,储备必要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用品。对出现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及重大经济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应当划定地质灾害警戒区,指定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电力建设单位接到有关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或者对本单位监测信息研判后认为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时,应当立即向参建方通告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参建方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后应当迅速组织本单位人员撤离避险,同时报告电力建设单位,电力建设单位应当立即通知其他有关参建方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组织人员安全转移。
七、完善灾害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二十)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各单位应当将防范工作应急管理纳入本单位应急体系,建立快速反应、处置有效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重大电力建设工程和高易发区内的电力建设工程,应当成立由电力建设单位牵头、各参建方参加的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小组,统一指导、部署应急救援、抢修恢复等工作,及时传递应急响应信息。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地质灾害信息报告有关规定,及时向地方政府和电力监管机构报送险情和灾情信息。
(二十一)加强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各单位应当针对地质灾害风险,组织编制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明确具体的应急处置程序、应急救援和保障措施等。因自然灾害、建设施工造成周边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并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时,各单位应当及时修订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电力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各单位应当根据地质灾害防范重点,在每年汛期来临前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完善应急预案。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内的重要电力设施和电力建设工程,相关单位宜开展功能性演练和实战性演练。
(二十二)及时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地质灾害发生后,各单位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出应急响应,开展人员搜救、设备抢修、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并及时向地方政府和电力监管机构报告灾情信息,请求地方政府支援。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后,电力建设单位和参建方应当在做好抢险救援工作的同时,协助地方政府开展社会应急救援。地质灾害对电网安全运行产生影响时,电网企业应当及时调整运行方式,按照供电序位实施有序供电,并对灾害发生区域内的其他电力设施进行评估,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降低灾害造成的影响。
八、加强宣传教育培训,提升人员防范意识
(二十三)开展全员地质灾害教育。各单位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普及,以提升相关人员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重点,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内的电力企业、电力建设单位及参建方应当定期组织全体人员重点强化地质灾害防范和临灾避险技能培训。
(二十四)加强应急抢险救援队伍技能培训。各单位应当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地质灾害应对专业技能培训,重点在生命搜救、装备使用、专业协同等方面组织开展培训工作,确保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投入抢险救援,最大程度减少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
2013年1月18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