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15年)
颁布机构: |
西安市人民政府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西安市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13/01/15 |
颁布日期: |
2013/01/15 |
颁布机构: |
西安市人民政府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西安市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13/01/15 |
颁布日期: |
2013/01/15 |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市政办发〔2013〕1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15年)》已经2012年12月20日市政府第34次常务会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1月15日
西安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15年)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西安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
第一章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一、西安地质灾害背景
西安位于渭河断陷盆地中南部,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地质灾害频发。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7227.3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1.58%。全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566 处(不含城区地裂缝、地面沉降中心),其中危及30人以上市级地质灾害隐患点239处。地质灾害直接威胁5898户、24472人的安全,威胁17306间房屋、151孔窑洞的安全,威胁10所学校、2处部队营房、8个旅游景点、2处度假山庄,4座水库、3座古建筑的安全。
就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我市的地质灾害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突发性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4种。滑坡主要分布在秦岭山前、秦岭山区、黄土台塬边缘地区,共351处。按坡体物质组成可分为黄土滑坡、堆积层滑坡、基岩滑坡。其主要诱发因素为地震、强降雨、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近年来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滑坡灾害呈上升趋势。崩塌主要分布在黄土台塬、秦岭山前地区,共179处,按崩塌体物质组成分为黄土崩塌、岩质崩塌、堆积层崩塌。其主要诱发因素为地震、强降雨、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泥石流主要发育在秦岭山区、骊山山区、黄土梁洼沟谷中,共19处。随着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泥石流灾情呈下降趋势。地面塌陷分布在黄土台塬边,共7处,多为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诱发。
缓变性地质灾害包括地裂和地面沉降。根据最新勘查研究成果,全市城区共有14条地裂缝和4条次生地裂缝,分布面积约250平方公里,总长度约160余公里。已经发现的地裂缝东过灞河、西过氵皂河。地裂缝受构造控制,过量开采承压水加剧了它的发展。年沉降量大于1厘米的地面沉降区域有350平方公里,沉降区域正随着城市的扩展进一步扩大,逐渐向南、西南、东南扩展。随着城市地下水的限采,沉降速度正逐渐减小,最大年沉降量已经由每年20厘米降到每年不足10厘米,大部分地区沉降量小于每年4厘米。原地面沉降中心如八里村、西工大、铁炉庙等的沉降速率已大幅降低;新的沉降中心随着城市建设已转移至高新区、曲江新区和浐灞生态区,鱼化寨地区成为现今最大的沉降中心。
二、“十一五”防治工作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十一五”期间我市地质灾害防治事业蓬勃发展,克服了汶川地震和极端灾害天气频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降低。“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灾险情336起,导致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750多万元。在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一)法规制度不断完善。一是构建了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市政府颁布实施了《西安市地质环境管理办法》、《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决定》、《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使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二是完善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汛前市、区县两级政府及时颁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以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部署全市防灾工作,指出重点防范时期、重点防范区域,及时更新各灾害隐患点信息,落实防灾责任。按时修订《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工作。严格执行三查(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制度和两卡(避险明白卡、防灾工作明白卡)发放制度,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应急调查制度和灾险情速报制度,进一步强化防灾工作。
(二)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市政府设立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全市的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负责特大型、大型和中型突发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的应急防御、处置和救援等工作。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参照设立了相应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本辖区突发地质灾害险情和灾情应急防御、处置和救援等工作。市国土局下设地质环境处负责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下设市地质环境监测站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各国土分县局下设地环科负责各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三)群测群防体系作用显著。建立了覆盖全市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体系,每个隐患点都落实了监测人、防灾责任人,先后8个区县被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各区县、开发区按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开展地质监测、巡查及避灾演练等活动,不断提高群众防灾自救、互救能力。
(四)综合防治初现成效。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遏制不合理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工程治理与搬迁避让。“十一五”期间,全市共争取中央、省财政资金2290万元,对1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工程治理;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筹措资金2100余万元,对6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搬迁避让,搬迁受威胁群众4754人。
(五)防灾科技实力不断提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聘请西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成立市地质灾害专家库,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指导。建成了骊山滑坡群专业监测示范工程,用多种手段监测骊山滑坡,保护骊山风景名胜区安全。积极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建立了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预警,大大减少了因灾害天气诱发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三、存在的问题
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仍需努力。
西安地区还未进行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缺乏全面系统的基础调查资料,制约了防灾工作深入开展。隐患点的监测预警仍主要依靠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手段和监测设备缺乏,不能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监测预警。部分区县、开发区的防治经费没有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部分区县、开发区地质灾害防治还停留在“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部电话”的原始状态,缺乏基本的交通、监测、应急调查设备,应急反应能力不强。
四、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受汶川地震、灾害性天气与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123处。“十二五”是我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时期,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将对地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呈增长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城区地下水开采将导致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继续发育,地裂缝将继续延伸,地面沉降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我市地质灾害仍将呈高发趋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防治任务依然艰巨。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个环节,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通过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全面提高我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各级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各工作部门间的协同配合,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
(二)以人为本,科学规划。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第一要务,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修订防灾预案,规范有序地开展各项防灾工作。
(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制止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对潜在威胁大、治理费用小于预期损失值,非治不可的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对潜在威胁大、治理费用高的实施搬迁避让。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采取群测群防、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等措施防治;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缓变性地质灾害采取群测群防、动态监测、工程避让等措施防治。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与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统一。
三、防治目标
规划到2015年,建成满足我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需要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全面查清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完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将防治工作由被动应急转变为主动有预见;加大工程治理与搬迁避让力度,减低地质灾害威胁。到2015年末,地质灾害隐患点数量下降35%,威胁人口下降50%,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综合实力,使地质灾害灾情明显下降,因灾损失明显降低。
第三章 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作
一、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区
将全市分为重点防治区,重点防范交通干线,重点防范矿山,重点防范学校、古建筑、旅游景点、部队营房,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率。
(一)重点防治区。该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差,地质灾害发育,其范围包括了黄土台塬的高陡斜坡、秦岭浅山谷区和山前洪积扇后缘区、渭河冲积平原区,涉及地质灾害隐患点566处,面积7227.3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1.58%。细分为19个重点防治小区。
1.城区重点防治区:位于西安市城区,地势平坦,但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灾害。
2.杜永-窑底、塔坡-黄土坡重点防治区:位于神禾塬西南边缘斜坡带上,沿长安区王曲镇、郭杜镇、韦曲镇、杜曲镇、王莽镇一带。该段黄土塬边高差40-70米,平均坡度30度,斜坡下部近乎直立,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3.小江-三府衙重点防治区:位于长安区神禾塬东北边缘斜坡带,易发生崩塌灾害。
4.马腾空-杨庄-焦岱重点防治区:位于长安区八里塬塬边斜坡带和库峪河阶地上,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5.灞河-浐河沿岸重点防治区:位于灞河、浐河沿岸地段及炮里塬南边缘斜坡带,地处灞桥区、长安区、蓝田县境内,主要包括十里铺街道办的李家堡、十里铺、张家湾、小寨、长乐坡到张家坡一带,红旗街道办的三殿村、湾子、神鹿坊、高桥、南江村,狄寨街道办的庞家村一带,席王街道办的毛西村、三杨坡、高沟村、龙湾、西张坡、马渡王、东张坡、唐家坪、西蒋村和东蒋村一带,洪庆街道办野鸡湖至栗沟公路两侧地带,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
6.纺织城-江家沟重点防治区:位于灞桥区纺织城至江家沟的带状地区和鲸鱼沟沿线地带,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7.骊山山区、山前重点防治区:包括临潼区的骊山山区和黄土丘陵区,以及临潼区至蓝田县横岭地段。位于临潼区斜口、骊山、秦陵街办南部,土桥、穆寨、小金街办和蓝田的三官庙镇。该区域人口集中,有骊山、华清池等著名风景区和众多企事业单位,人类活动强烈,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极为发育。
8.骊山山前洪积扇重点防治区:为临潼区内的黄土台塬、洪积平原和交通干线等地段。包括马额、铁炉及零口的南部、代王街办的东部、骊山街办和斜口街办的南部,北部的相桥镇、油坊镇和铁路沿线一带。该区域人口相对集中,地方企业多,交通道路工程密布,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9.108国道马召镇以南重点防治区:位于周至县108国道沿黑河主流两岸。人类工程活动(修路、开矿)对道路与黑河两岸坡体稳定性影响较大,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10.涝峪河重点防治区:位于户县境内涝峪河流域以及户菜公路沿线。该区域内山势陡峭、支沟发育,受地层岩性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
11.凤凰山-母子坪、西寺-黄羊坝-老碗沟重点防治区:位于户县涝峪、太平镇、蒋村镇、石井镇、庞光镇以及草堂镇一线,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灾害。
12.秦岭山前重点防治区:包括周至县、户县、长安区及蓝田县西部秦岭山前的洪积、坡积地带。该区域内地形坡度较大、地质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13.华胥-赵家沟-三里镇-玉山重点防治区:位于蓝田县王顺山及其周围地区,植被较好,山前洪积扇区是人口居住区。因秦岭构造断裂发育,岩体破碎强烈,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14.厚畛子-胥水河沿岸重点防治区:包括周至县厚畛子镇胥水河两岸狭长地带。区域内山高坡陡,地形起伏大,堆积层滑坡发育,滑坡的堆积物又为下游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条件,危害程度较大,局部小型的沟岸崩滑物,极易在下游形成泥石流。
15.泥峪河-骆峪河-陈家河-汤峪公路沿线重点防治区:包括周至县骆峪镇、竹峪镇泥峪河、骆峪河两岸狭长地带,以及广济、骆峪、陈河镇的部分地区,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16.王家河-东河-虎豹河-清水河沿岸重点防治区:为周至县王家河镇的王家河及其支流、板房子镇虎豹河、清水河、东河两岸的带状地带。以滑坡灾害为主,崩塌次之。
17.耿峪河-赤峪河-田峪河-峪河-柳叶河沿岸重点防治区:为周至县的耿峪河、赤峪河、田峪河、黄池沟、峪河、柳叶河两岸的带状地区。地貌上属于秦岭低山区、黄土台塬区,两岸斜坡上黄土覆盖层较厚,黄土滑坡发育,人类工程活动较强,植被破坏严重,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18.阎良黄土台塬重点防治区:为阎良区北部的黄土台塬边缘地段,主要受到地形地貌的控制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易发生崩塌灾害。
19.高陵冲积平原重点防治区:该区位于高陵县南部渭河一、二级阶地上,受地形地貌的控制,河水冲刷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易发生崩塌灾害。
(二)重点防范交通干线。
铁路:西康铁路小峪-石砭峪段,预防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灾害发生。
公路:西汉高速、包茂高速、陕沪高速、108国道、312国道、210国道、户菜公路、户县太平峪公路、长安区小峪公路等,因穿越秦岭,修路切坡,形成不稳定边坡,属地质灾害的高发地段,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二级路网沿线,易发生崩塌、滑坡灾害。
(三)重点防范学校、古建筑、旅游景点、部队营房。
学校:长安区长安一中、东韦小学,户县纸坊小学,蓝田县蓝关镇文刘坡村学校,灞桥区三棉学校、四棉学校、五棉学校、六棉学校,雁塔区陕西艺术学校、华山技师学院等。
古建筑:临潼区华清池,长安区华严寺、甘霖寺,户县金峰寺等。
旅游景点:临潼区骊山风景区,蓝田县蓝田猿人遗址,长安区常宁宫,户县牡丹园、太平峪旅游风景区等。
部队营房:长安区皇子坡驻军部队营房。
上述地区重点防治崩塌、滑坡灾害。
(四)重点防范矿山。
周至县马鞍桥金矿、黑河铁矿和县境内的废弃矿山,户县郭家山白云岩矿、涝峪教场白云岩矿和县境内的废弃矿山,蓝田县湘子岔金矿、广兴石灰岩矿、尧柏水泥厂矿山和县境内的废弃矿山。上述地区由于矿渣堆积量大、地形陡峻,若遇大暴雨,容易诱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硐采矿山要重点防范坑口的崩塌和采空区的塌陷;露天开采的矿山(如采石场、砖瓦厂等),重点防治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二、构建调查评价体系
完善的调查评价体系是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市主要开展五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按照《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部署,从2013年开始,省国土资源厅将组织开展灞桥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市国土资源局将组织开展雁塔区、阎良区、高陵县、曲江临潼、曲江雁塔、浐灞生态区、航天基地、国际港务区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二是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用3年时间对我市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地质调查和评估,为矿山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基础资料及防治措施建议,逐步改善恢复矿山环境。雁塔区、阎良区、蓝田县、高陵县于2013年底前,周至县、户县于2014年底前,灞桥区、临潼区、长安区于2015年底前完成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三是加大危险性评价力度。对人口密集区、学校、风景名胜区、交通干线、基础设施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危险性评价,组织实施工程勘查,逐点落实防治方案。四是加强动态巡查。每年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及时落实监测、防治方案。
三、完善监测预警体系
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预警,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继续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继续推进“十有县”建设,有效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各区县、镇(街办)要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引导、鼓励基层社区、村组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根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1号)精神,对群测群防员给予适当经费补贴,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二是实施专业自动化监测网络建设。选择骊山等6处威胁人数多、工程治理难度大、暂时不能采取搬迁措施、目前处于缓慢变形阶段的重大地质灾害点进行专业自动化监测,通过对地表位移、深部位移、含水量、孔隙水压力和降雨量的监测,获得滑坡整体发展变化趋势和演化规律,对滑坡稳定性进行预测。三是建设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网络。建设市、区县二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连接气象、防汛等专业网络,形成集地质灾害信息管理、风险评价和救灾决策发布于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远程监测、视频会商、灾险情应急处置等功能。2012年完成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计划2013-2015年完成灞桥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纵向实现省、市、区县三级国土部门联网,横向实现市国土局与市防汛办、市气象局、市应急办联网。四是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研发区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逐步推进区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建成完善的市、区县两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媒介,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威胁群众,达到预警避险的目的。
四、继续推进综合治理
开展综合治理是消除地质灾害威胁最彻底的手段,“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开展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作,继续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开展搬迁避让。结合扶贫开发、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土地整治等工程,于2015年5月31日前完成全市20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搬迁避让工作,解除地质灾害对8438人的威胁。其中灞桥区搬迁避让15处241户1045人、阎良区3处7户10人、临潼区39处198户840人、长安区20处645户2387人、蓝田县20处306户1198人、周至县65处309户1258人、户县27处278户979人、高陵县4处29户137人、曲江新区(临潼旅游度假区)2处109户468人、航天基地6处26户116人。搬迁避让工作完成后,全市隐患点数量下降35.5%,威胁人口下降34.5%。
加快实施工程治理。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21处大型以上地质灾害点的工程治理。将工程纳入省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库的同时建立市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库。计划到“十二五”末消除隐患点21处,解除地质灾害对5213人的威胁,全市隐患点数量下降3.7%,威胁人口下降21.3%。
五、建设应急反应体系
快速的临灾处置和应急抢险可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能避免灾害进一步扩大。“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专业应急队伍。目前市国土资源局下设市地质环境监测站,成立了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建立高效应急工作机制。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进一步落实《西安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落实相应的人员、设备和装备,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协调联动、临灾处置和应急抢险能力。二是提高基层应急能力。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大力推进镇(街办)、村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建设,定期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巡查、应急演练。三是建设应急指挥系统。按照《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陕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西安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建成依托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区县、开发区共同参与的两级地质灾害应急平台,为我市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提供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最大程度地减轻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六、开展专项研究
地质灾害致灾机理研究对于全面掌握灾害发育,指导防灾、救灾及建设规划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将依托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市国土局与长安大学联合成立的长安大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开展专项防治课题研究,主要研究课题有4个。一是开展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风险区划研究(一张图建设)。研究滑坡、崩塌、泥石流的灾害评估、风险分析方法,建立分灾种类型的小区域大比例尺(1∶1万)灾害评估体系,将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风险区划图与土地利用、城市建设规划综合考虑,指导城市建设,服务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二是开展秦岭北麓活动断裂与滑坡关系研究。通过分析研究秦岭北麓活动断裂的活动规律与西安地区地质灾害分布空间区域上的特征,找出对西安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起到控制作用的活动断裂;通过研究活动断裂的活动规律与西安地区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上的关系,发现活动断裂对西安地区地质灾害的控制规律。三是开展黄土台塬边滑坡与降雨关系研究。探索关中地区触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临界降雨量,实现对降雨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准确预警预报。四是进行野外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依托骊山滑坡群监测工程,建立可推广的灾害点监测模式,推广建设自动化的监测工程,提高我市整体监测水平。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区县、开发区、镇(街办)负责人任职谈话的重要内容。
二、落实防灾责任
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各相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与当地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的沟通联络和信息共享,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民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路、水利、卫生、安全监管、电力监管、旅游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玩忽职守,致使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行政领导和相关责任人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完善工作制度
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建立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行业的指导监督。
四、强化防治队伍
建立健全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监测、应急管理、技术保障队伍及市、区县二级地质灾害应急专家库。依托市地质环境监测站、长安大学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院,建立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以部、省属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地质工程类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技术人才库,对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防治等工作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五、加大资金投入
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以市、县投入为主,争取中央、省财政补助为辅。市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根据财力情况逐步增加。同时,将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和群测群防员补助资金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主要用于开展全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实施重大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勘查、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应急处置,支持区县应急能力建设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科普宣教和培训工作。各区县政府要将本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同时要探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六、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各地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和技术方法。
七、开展科普教育
开展全民地质灾害防治科普教育活动。教育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列入中小学学生日常教育范围,并组织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学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演练;各相关部门要通过培训班、宣传画等形式广泛开展地质灾害知识、防灾避险自救知识的宣传普及和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整体防治水平。各地要每年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骨干群众至少参加一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政府负责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区地质灾害情况,切实增强防治及应急救援指挥能力。
第五章 资金概算和重点项目
一、资金概算与筹措
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有关要求,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总预算19869万元,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一)调查评价体系需资金650万元,以申请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为主、市级财政补助为辅的方式筹集。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需资金1163万元,以申请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为主、市区县级财政配套为辅的方式筹集。
(三)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需资金17606万元。搬迁避让补助资金4026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补助3019.5万元,区县级财政补助1006.5万元。此项资金已在《西安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中安排落实。工程治理资金13580万元,除已列入《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的耶柿村项目(资金1800万元)外,其余项目以申请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为主、市区县级财政配套为辅的方式筹集。
(四)地质灾害防治科技体系建设需资金450万元,以申请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为主、市级财政补助为辅的方式筹集。
二、重点项目
(一)调查评价体系建设。
我市还未实现1∶5万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现有地质灾害资料为2000年以来1∶10万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为彻底查清全市地质灾害详细分布情况,计划2013年-2015年实施全市范围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与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资金与技术实施以省国土资源厅支持为主。具体计划见表6-1、6-2。
表6-1 区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概算与进度
区 县 资金(万元) 实施时间
蓝田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100 2012年
雁塔区、阎良区、高陵县、浐灞生态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50 2013年
曲江临潼、曲江雁塔、航天基地、国际港务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50 2014年
周至县、户县、长安区、灞桥区、临潼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300 2015年
合 计 500
表6-2 区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概算与进度
区 县 资金(万元) 实施时间
蓝田县、雁塔区、阎良区、高陵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50 2013年
周至县、户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50 2014年
长安区、灞桥区、临潼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50 2015年
合 计 150
(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群测群防资金投入,给一线群测群防员配备必要的简易监测工具,继续发放监测经费。推广专业监测点建设,加强专业监测力量。建设覆盖全市的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网络,实现地质灾害时时更新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具体计划见表6-3、6-4、6-5、6-6。
表6-3 群测群防监测费用概算
工作量(处) 预算标准(元/处.年) 资金(万元) 实施时间
240 500 12 2011年
240 500 12 2012年
400 3600 144 2013年
400 3600 144 2014年
400 3600 144 2015年
合 计 456
表6-4 群测群防监测基本设备资金概算
设备名称 单价(元) 数量(套) 资金(万元) 实施时间
卷尺、钢钉、油漆 60 500 3 2012年
手摇报警器 400 500 20
手电筒、雨衣、雨靴、记录本 50 800 4
合 计 27
表6-5 专业监测点分期建设概算
名 称 威 胁 对 象 概 算
(万元) 实施时间
临潼区骊山滑坡群 三元洞,铁路疗养院,以及华清池等重要建筑群,住户2430余人 50 2012年
周至县任家城滑坡 35户,145人,105间房 40 2013年
户县牛角沟滑坡 46户,123人,140间房 50 2013年
长安区白庙村滑坡 55户,191人,185间房 40 2013年
蓝田县姜湾滑坡 451户,1804人,1821间房 50 2014年
蓝田县寇家坡村滑坡 30户,115人,92间房 50 2014年
灞桥区三杨坡滑坡 26户,114人 40 2015年
合 计 320
表6-6 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管理网络建设资金概算与进度
工作量 预算标准(万元) 资 金
(万元) 实施时间
市 级 县 级 市 级 县 级
1 3 100 20 160 2012年
3 20 60 2013年
4 20 80 2014年
3 20 60 2015年
合 计 360
(三)防治体系建设。
实施20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工作,搬迁补助资金市财政每户补助1.5万元,区县财政每户补助0.5万元。曲江新区2处109户、航天基地6处26户实行城改拆迁安置,不享受搬迁补助政策。实施21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具体计划见表6-7、6-8。
表6-7 搬迁避让工程实施对象、进度与补助资金概算
2013年
区 县 编号 名 称 位 置 搬迁对象
阎良区 YL004 灰沟崩塌 关山镇樊家村义和组 4户5人
YL005 高窑崩塌 关山镇樊家村义和组 1户1人
YL006 灰沟右岸崩塌 关山镇樊家村义和组 2户4人
高陵县 GL002 黄土崩塌 张卜镇贾蔡村五组 13户60人
GL003 黄土崩塌 榆楚镇马北村九组 3户15人
GL004 地面沉降 崇皇镇船张村八组 1户2人
GL005 黄土崩塌 泾渭镇梁村二组 12户60人
临潼区 LT0097 李西组崩塌 新丰街办湾李村李西组 1户4人
LT0011 冯上组崩塌1 小金街办炮岭村冯上组 2户7人
LT0009 周沟组崩塌 零口街办西洼村周沟组 14户53人
LT0010 零口村十组滑坡 零口街办零口村十组 31户133人
LT0063 三宝台组崩塌2 铁炉街办 1户6人
LT0072 张南帮组滑坡 仁宗街办张南帮村张南帮组 2户7人
LT0012 冯上组崩塌2 小金街办炮岭村冯上组 2户9人
LT0013 冯上组崩塌3 小金街办炮岭村冯上组 4户18人
LT0014 冯上组崩塌4 小金街办炮岭村冯上组 2户14人
LT0046 山孙组崩塌 代王街办山孙村山孙组 1户6人
灞桥区 BQ060 熊家湾村二组崩塌 灞桥街办熊家湾村二组 49户240人
BQ020 高沟村滑坡 席王街办高沟村 79户320人
洪庆街办栗沟村四组 9户24人
BQ061 西蒋村滑坡 席王街办西蒋村 13户52人
红旗街办南江村三组 1户4人
2013年
区 县 编号 名 称 位 置 搬迁对象
曲江
新区 YT0003 余王扁崩塌 曲江街办余王扁村 92户399人
LT0089 白鹿观崩塌 斜口街办白鹿观村任家组 3户12人
蓝田县 LaT193 吉湾村四组滑坡 华胥镇吉湾村4组 15户73人
LaT072 佘家湾滑坡 焦岱佘家湾村1、6组 34户116人
LaT149 巨庆崩塌 汤峪镇巨庆1组 4户17人
LaT007 韩坪村滑坡 厚镇韩坪村3、4、5、7组 68户230人
LaT203 金山镇南湾岭 金山镇南湾岭四组 33户126人
周至县 ZZ118 曹家滩刘民军 广济镇 1户4人
屋后滑坡
ZZ119 喻新庄屋后滑坡 1户5人
ZZ120 李存红房前滑坡 1户4人
ZZ121 岳长有房后滑坡 1户5人
ZZ122 李军正房后滑坡 1户4人
ZZ076 下马沟滑坡 马召镇 1户4人
ZZ150 黄家院滑坡 2户10人
ZZ151 孙家院北坡滑坡 1户6人
ZZ141 西坡滑坡 11户40人
ZZ142 东坡滑坡 2户13人
ZZ078 辛口滑坡 13户40人
ZZ068 东涧沟口滑坡 王家河镇 1户3人
ZZ061 剪花滩滑坡 陈河镇 1户4人
ZZ062 梁头上滑坡 3户9人
ZZ146 罗家院滑坡 1户8人
ZZ031 虎豹河口滑坡 板房子镇 3户15人
ZZ093 岱家梁滑坡 楼观镇 8户40人
ZZ139 延生观滑坡 19户75人
ZZ140 塔峪沟滑坡 6户25人
ZZ102 椿树梁滑坡 骆峪镇 1户1人
ZZ109 沙梁子滑坡 2户2人
2013年
区 县 编号 名 称 位 置 搬迁对象
周至县 ZZ103 红旗村赵启民屋后滑坡 骆峪镇 2户7人
ZZ106 串草坡滑坡 2户8人
ZZ107 双河村滑坡 2户8人
ZZ111 苏有福屋后滑坡 1户6人
ZZ009 涝池岸滑坡 厚畛子镇 1户2人
ZZ091 土岭子滑坡136 集贤镇 8户36人
ZZ125 飞仙沟崩塌 竹峪镇 12户46人
ZZ127 把顶沟崩塌 9户39人
ZZ159 民主四组滑坡 2户11人
ZZ148 丁家凹村二组南池子崩塌 翠峰镇 4户19人
ZZ149 五联六组滑坡 2户10人
ZZ162 五联二组滑坡 4户23人
ZZ128 任家城滑坡 青化镇 2户9人
户 县 H0028 蒋村西岭李家滑坡 蒋村西岭村一组 4户12人
H0031 蒋村西岭郭家滑坡 蒋村西岭村二组 6户20人
H0034 蒋村东岭温家滑坡 蒋村东岭村一组 1户2人
H0035 东岭陈家盖滑坡 蒋村东岭村二组 3户10人
H0032 青三麻子沟滑坡 蒋村青三村二组 6户24人
H0033 青三大石沟滑坡 蒋村青三村二组 2户9人
H0037 青三竹沟滑坡 蒋村青三村一组 6户30人
H0044 甘峪口望仙坪滑坡 蒋村甘峪口村 4户13人
H0047 郭清黑虎咀滑坡 涝峪郭清一组 29户105人
H0010 教场七亩地滑坡 涝峪教场村三组 7户26人
H0011 教场瓦窑滑坡 涝峪教场村三组 3户15人
H0012 教场公家梁滑坡 涝峪教场村四组 1户5人
长安区 CA0007 白庙村黄土滑坡 魏寨街办白庙村 18户72人
CA0008 侯二村黄土崩塌 魏寨街办侯二村 5户22人
CA0009 耶柿村黄土滑坡 魏寨街办耶柿村 110户370人
CA0005 伯坊村黄土滑坡 炮里街办伯坊村 9户41人
2013年
区 县 编号 名 称 位 置 搬迁对象
长安区 CA0038 杏园村堆积层滑坡 太乙街办杏园村 21户95人
CA0037 太乙村堆积层滑坡 太乙街办太乙村 10户29人
CA0070 罗湾村黄土滑坡 王曲街办罗湾村 3户7人
CA0064 窑底村黄土崩塌 王曲街办窑底村 2户7人
CA0069 皇甫村黄土滑坡 王曲街办皇甫村 12户51人
CA0091 常兴村土质崩塌 大兆街办常兴村 36户156人
航天
基地 Ht01 皇子坡滑坡 韦曲镇皇子坡 4户16人
Ht05 皇子坡药王洞崩塌 航天基地皇子坡药王洞 1户7人
Ht04 皇子坡崩塌 韦曲街道皇子坡村 1户4人
Ht03 皇子坡地面塌陷 韦曲街道皇子坡 1户6人
年度小计 2013年搬迁87处932户3712人,市、区县级财政补助资金1660万元。
2014年
区 县 编号 名 称 位 置 搬迁对象
临潼区 LT0043 马王沟组崩塌 代王街办北李村马王沟组 1户4人
LT0044 李家组崩塌 代王街办北李村李家组 2户6人
LT0055 石河组滑坡 仁宗街办庄王村石河组 2户6人
LT0015 冯南组滑坡 小金街办炮岭村冯南组 1户4人
LT0057 桑园组崩塌 仁宗街办玉川村桑园组 2户10人
LT0045 上河组崩塌 代王街办岩王村上河组 5户22人
LT0037 王沟组滑坡1 马额街办英李村王沟组东南侧 5户27人
LT0038 王沟组滑坡2 马额街办英李村王沟组东西侧 6户21人
LT0039 王沟组滑坡3 马额街办英李村王沟组东北侧 7户31人
LT0040 早东组滑坡 马额街办英李村早东组村东 15户77人
LT0041 早东组崩塌 马额街办英李村早东组村西 7户39人
LT0074 南刘村滑坡 穆寨街办杨南湾村南刘组 6户17人
LT0075 下湾组滑坡 穆寨街办王湾村下湾组 11户51人
LT0112 南湾组滑坡 仁宗街办陈留村南湾组 5户26人
LT0026 上西组滑坡 小金街办小金村上西组 4户20人
LT0027 上西组崩塌 小金街办小金村上西组 2户7人
LT0035 孙下组崩塌 小金街办小金村孙下组 1户6人
LT0076 周沟组崩塌 穆寨街办周沟组 14户53人
2014年
区 县 编号 名 称 位 置 搬迁对象
灞桥区 BQ029 庞家村崩塌 狄寨街办庞家村 1户1人
BQ062 常王村一组崩塌 洪庆街办常王村一组 2户10人
BQ063 常王村五、六组滑坡 洪庆街办常王村五、六组 3户11人
BQ016 丁张胡村二组滑坡 洪庆街办丁张胡村二组 1户4人
BQ017 东蒋村滑坡 席王街办东蒋村 13户52人
BQ018 东蒋村史家坡崩塌 席王街办东蒋村史家坡 4户16人
BQ034 南江村二组滑坡 红旗街办南江村二组 25户120人
曲江
新区 LT0089 白鹿观崩塌 临潼斜口街办白鹿观任家组 6户24人
蓝田县 LaT100 周董村滑坡 普化镇周董村5组 10户37人
LaT093 惠家环崩塌 孟村镇惠家环村3组 17户68人
LaT058 安岱村滑坡 前卫镇安岱村 1户2人
LaT158 两河桥村滑坡 玉川镇两河桥 4户16人
LaT060 马沟村滑坡 安村镇马沟村 7户30人
LaT097 圪塔村滑坡 汤浴镇圪塔村4组 48户178人
LaT034 贺洼滑坡 普化镇贺洼3组 10户46人
LaT132 杨斜地裂缝 普化镇杨斜1组 8户36人
周至县 ZZ152 辛口村毛家窝子滑坡 马召镇 4户21人
ZZ055 金井二组滑坡 陈河镇 15户72人
ZZ020 高潮村西河队2号滑坡 板房子镇 1户4人
ZZ021 清水河滑坡 2户7人
ZZ110 小学旁滑坡 骆峪镇 3户14人
ZZ156 尚兴二组滑坡 2户8人
ZZ106 串草坡滑坡 2户9人
ZZ103 红旗村赵启民屋后滑坡 2户5人
ZZ107 双河村滑坡 2户6人
ZZ114 李朝文屋后滑坡 3户15人
ZZ116 米志刚屋后滑坡 1户4人
ZZ112 赵占劳屋后滑坡 1户5人
ZZ002 姜家坪崩塌 厚畛子镇 3户18人
2014年
区 县 编号 名 称 位 置 搬迁对象
周至县 ZZ003 花儿坪2号滑坡 厚畛子镇 3户13人
ZZ083 铁索桥滑坡 集贤镇 8户29人
ZZ161 张龙村崩塌 竹峪镇 10户42人
ZZ123 杨总放屋后滑坡 4户20人
ZZ153 张晓燕屋后滑坡 2户8人
ZZ154 张卫强屋后滑坡 5户20人
ZZ155 张新民屋后滑坡 5户24人
ZZ163 民主三组滑坡 17户76人
ZZ128 任家城滑坡 青化镇 1户4人
ZZ143 竹峪沟崩塌 21户82人
户 县 H0052 郭清黑虎咀沟口滑坡 涝峪郭清一组 5户12人
H0017 石井土门赵家地滑坡 石井土门二组 26户78人
H0055 阴长沟泥石流 太平煤场村 2户6人
H0048 牛角沟滑坡 蒋村镇柳西村三组 46户123人
H0049 蒋村镇五凤滑坡 蒋村镇五凤村二组
蒋村镇西岭村一、二组 33户117人
H0054 西岭村滑坡 12户40人
H0039 丰金峰寺橡树林滑坡 庞光镇化丰村一组 14户56人
H0016 石井站马土壕滑坡 石井站马一、二组 20户65人
长安区 CA0008 侯二村黄土崩塌 魏寨街办侯二村 5户23人
CA0009 耶柿村黄土滑坡 魏寨街办耶柿村 120户395人
CA0004 炮里村黄土滑坡 炮里街办炮里村 3户9人
CA0006 古沟村黄土滑坡 炮里街办古沟村 24户93人
CA0069 皇甫村黄土滑坡 王曲街办皇甫村 15户57人
CA0042 西尧村黄土崩塌 五台街办西尧村 2户5人
CA0059 祥峪口村岩质崩塌 东大街办祥峪口村 32户137人
CA0025 西江破村黄土崩塌 杜曲街办西江破村 11户67人
CA0023 夏侯村黄土滑坡 杜曲街办夏侯村 4户12人
CA0026 岳村黄土崩塌 杜曲街办岳村 3户12人
CA0013 赵家湾崩塌 大兆街办赵家湾村1组 19户57人
年度小计 2014年搬迁76处769户2948人,市、区(县)财政补助资金1526万元。
2015年
区 县 编号 名 称 位 置 搬迁对象
临潼区 LT0016 咀头组滑坡 小金街办五丰村咀头组 1户2人
LT0084 大水沟组郑家滑坡 秦陵街办杨家村大水沟组郑家 4户20人
LT0018 王胡湾崩塌 小金街办安庙村王胡湾 2户3人
LT0041 早东组崩塌 马额街办英李村早东组村西 3户14人
LT0067 沟口组崩塌 仁宗街办豪栗村沟口组 3户14人
LT0047 山和组泥石流 代王街办山孙村山和组 1户3人
LT0080 大水沟组田头崩塌 秦陵街办杨家村大水沟组田头 9户43人
LT0081 大水沟组山庄滑坡 秦陵街办杨家村大水沟组山庄 3户15人
LT0017 安口组崩塌 小金街办安庙村安口湾组 2户4人
LT0022 王兴寨组崩塌 小金街办东合村王兴寨组 10户31人
LT0023 东咀组崩塌 小金街办东合村东咀组 2户4人
LT0032 欠上组崩塌 小金街办欠湾村欠上组 2户3人
灞桥区 BQ021 三杨坡村滑坡 席王街办三杨坡村 22户118人
BQ023 东张坡村滑坡 席王街办东张坡村 4户13人
BQ026 马渡王村一组滑坡 席王街办马渡王村1组 11户44人
BQ036 神鹿坊村1、2组崩塌 红旗街办神鹿坊村1、2组 3户11人
BQ039 湾子村一组崩塌 红旗街办湾子村1组 1户5人
曲江
新区 LT0089 白鹿观崩塌 斜口街办白鹿观村任家组 8户33人
蓝田县 LaT167 北沟村滑坡 蓝桥镇北沟村 6户26人
LaT200 府庄滑坡 安村镇府庄 15户96人
LaT120 东李坪崩塌 东李坪阴湾村 8户33人
LaT194 玉川镇印沟村 玉川镇印沟村一组 2户8人
LaT176 毛坪村滑坡 毛坪村4、5组 12户40人
LaT160 董家崖村滑坡 玉川镇董家崖村 3户15人
LaT207 汤峪汤一村 汤峪汤一村三组 1户5人
周至县 ZZ134 中二屯村地裂缝 侯家村镇 1户3人
ZZ050 新兴村一组滑坡 陈河镇 2户13人
ZZ057 乱石窟滑坡 3户14人
ZZ048 新兴村郭家院一组滑坡 2户6人
2015年
区 县 编号 名 称 位 置 搬迁对象
周至县 ZZ059 贺会锋家后崩塌 陈河镇 1户5人
ZZ060 白沟崩塌 1户4人
ZZ137 书房地滑坡 2户6人
ZZ145 新红村2号滑坡 板房子镇 30户80人
ZZ014 倒江1号滑坡 厚畛子镇 7户32人
ZZ011 八一村保护站滑坡 5户20人
ZZ144 兴隆滑坡 集贤镇 3户10人
ZZ090 金林崩塌 2户8人
ZZ128 任家城滑坡 青化镇 2户10人
户 县 H0007 西河彭家后头泥石流 涝峪西河村三组 1户4人
H0020 直峪口云台山滑坡 石井镇直峪口村三组 9户54人
H0021 柏树林下半滑坡 石井直峪口村五组 11户53人
H0018 元坡老牛坡滑坡 石井栗元坡村五组 17户55人
H0003 永联麻坡泥石流 涝峪永兴村一组 4户21人
H0014 永兴殷家沟泥石流 涝峪永兴村三组 2户8人
H0050 凤凰山沟口泥石流 涝峪纸坊村二组 4户16人
长安区 CA0009 耶柿村黄土滑坡 魏寨街办耶柿村 104户408人
CA0006 古沟村黄土滑坡 炮里街办古沟村 24户93人
CA0015 西木斯村沟谷型泥石流 杨庄街办西木斯村 22户61人
CA0080 赵家湾二组崩塌 大兆街办赵家湾2组 31户108人
航 天
基 地 Ht02 东韦村七组崩塌 韦曲街道东韦村七组 7户31人
Ht06 北新街崩塌 韦曲街道东韦村北新街 12户52人
年 度
小 计 2015年搬迁51处447户1778人,市、区县财政补助资金840万元。
总 计 共计搬迁201处2148户8438人,市、区县财政补助资金4026万元。
表6-8 治理工程资金概算与进度
区县 项目名称 威胁对象 主要工程量 概算
(万元) 实施
时间
灞桥 席王街办机瓦厂滑坡综合治理 427人 抗滑桩、格构、护坡、截排水沟 4800 2013年
东蒋村崩塌治理 18户92人 抗滑桩、格构、护坡、截排水 750 2014年
户县 站马村滑坡应急治理 16户65人 截排水、挡墙 110 2012年
牛角沟滑坡应急治理 46户123人 截排水、裂缝回填、抗滑桩 1100 2015年
金峰寺滑坡应急治理 15户70人 截排水、挡墙、微型桩 180 2013年
涝峪纸坊村沙石梁崩塌应急治理 22户68人75间房1栋教堂 主动防护、危岩清理、生态环境治理 360 2013年
周至 甘峪湾老镇政府滑坡勘察 6户23人、108国道500米、镇道500米 测量、钻探 100 2013年
竹峪镇张龙村一组崩塌隐患应急治理 房屋窑洞30余间镇道400米 截排水、挡墙 550 2013年
竹峪镇张龙村崩塌隐患应急治理 10户40人 截排水、挡墙 120 2014年
青化镇半个城村一组滑坡应急治理 21户89人 截排水、挡墙 330 2015年
长安 耶柿村滑坡治理 451户1804人 截排水、抗滑桩 1800 2013年
马炮路不稳定边坡治理 威胁马炮路及过往行人、车辆 放坡、挡土墙、截排水渠 610 2014年
长安一中滑坡治理 1000名师生、2栋教学楼 抗滑桩、截排水、放坡、挡土墙 300 2013年
蓝田 史家寨东山村滑坡应急治理 61户村民和一所学校 挡土墙、截排水、抗滑桩 330 2015年
小寨南沟村一组滑坡应急治理 26户198人 挡土墙、截排水 240 2014年
焦岱镇吴家寨滑坡应急治理 24户85人78间房 截排水、削坡、挡土墙 100 2014年
汤峪镇聚一村崩塌治理 27户136人70余间房 挡墙、截排水、格构护坡 470 2014年
雁塔 陕西省新型建筑材料厂地质灾害治理项目 20户70人,工厂宿舍25间40人,一所学校620名师生 抗滑桩、截排水、锚索锚杆 500 2014年
临潼 零口街道董庙村董家组地面沉降治理项目 90人60间房431万元资产 回填、排水 300 2014年
仁宗街办石河组崩塌治理 12户70人36间房屋 排水、挡土墙、削坡、生物治理 210 2014年
高陵 张卜镇贾蔡村崩塌治理 27户103人147间房 削坡、护坡、截排水工程 320 2014年
合计 消除21处隐患点对5213人的威胁 13580
(四)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研究。
开展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风险区划研究(一张图建设)等四项专题研究,具体计划见表6-9。
表6-9 地质灾害防治科技体系建设资金概算与进度
工 作 量 资金(万元) 实施时间
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风险区划研究(一张图建设) 100 2012年
秦岭北麓活动断裂与滑坡关系研究 100 2013年
黄土台塬边滑坡与降雨关系研究 100 2015年
野外科学研究基地建设 150 2014年
合 计 450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