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
颁布机构: |
黑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黑龙江省 |
适用领域: |
职业健康安全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11/12/07 |
颁布日期: |
2011/12/07 |
颁布机构: |
黑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黑龙江省 |
适用领域: |
职业健康安全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11/12/07 |
颁布日期: |
2011/12/07 |
黑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黑安监发〔2011〕266号)
各市(地)、省直管县(市)安全监管局,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安全监管局:
现将《黑龙江省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七日
黑龙江省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
为进一步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把安全生产建立在科技保障基础上,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以安全发展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根据《黑龙江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需求
(一)安全生产形势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广泛开展 “隐患治理年”和“安全生产年”活动,不断深化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宣传教育“三项行动”,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法治体制机制、保障能力和安监队伍“三项建设”,以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全省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明显好转。2006年全省事故死亡2949人,首次降到3000人以下;2009年全省事故死亡1903人,首次降到2000人以下。2010年比2005年事故死亡人数减少1376人,下降43.7%;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由0.57减少到0.17,下降70.2%;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由6.4减少到2.3,下降64%;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由8.2减少到3.2,下降61%;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由4.09减少到0.97,下降76.3%。但事故总量仍然偏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二)安全科技成绩
一是安全生产新技术研究有了新成就。围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职业危害、应急管理、检测检验等方面开展研发,矿用隔爆型高压真空配电柜及综合保护装置、矿难管道式救生器及笔式呼吸器专利产品研究等一批安全生产科技项目被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列入科技发展指导性计划项目。HFJ-A型铝合金网状抑爆材料、安全环保燃油桶等科研项目已在省内推广应用。获得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省科技厅经费支持2项。
二是安全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有了新进展。在全国率先实施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视频会议系统已开通到县(市)安全监管局,实现了全省安监系统之间视频、音频、数据同步交流和对话。全省安全生产监管业务实现了网上咨询、网上审批、教育培训网上认证。初步建成了营运车辆、旅游客车、危险品运输车GPS监控系统。实现应急救援远程指挥。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初步建成,检测范围可覆盖《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所列的90%以上的项目。
三是安全科技队伍有了新发展。从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聘任省安全生产专家243名,培养注册安全工程师1054名,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安全科技队伍。
四是科技研发能力有了新提高。哈尔滨理工大学、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省劳动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化工设计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不断加强安全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理论和技术研究,联得了一批科研成果。
(三)安全科技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安全科技为保障安全生产,防范事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安全生产现实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对安全生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及其规律等研究不够;二是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弱,我省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三是安全生产科技基础条件较差,安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管理跟不上,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升级换代机制不够完善;四是安全科技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理论、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缺乏资金支持;五是安全技术标准不完善,面对安全生产复杂问题,老标准不适应、新标准跟不上的矛盾日益彰显。
(四)安全科技需求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安全生产由明显好转向根本好转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全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提速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管理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需要加快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依循规律,科学指导,不断遏制重特大事故,降低事故总量,攻克防灾、抗灾和救灾的重大理论问题,为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2、需要加快安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培养和凝聚安全生产科技人才,努力建设一支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安全生产科研人员为主的高素质安全科技人才队伍,为我省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3、需要加强安全科技基础建设。安全生产涉及的专业领域面广量大,亟需加强科技研发试验室与基地建设,安全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建设,提高安全科技的研发水平,加快成果转化。
4、需要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方式。提高政府安全监管效能,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亟需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时效性,创新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方式,加强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5、需要完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是规范企业安全生产,改善生产工艺,完善安全技术装备,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亟需完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以技术标准为引领,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的管理与技术水平。
6、需要开展安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随着安全生产领域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涌现,需加大安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安全生产技术、工艺、装备升级换代。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大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加大科技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以提升安全生产的控制力和事故的防范能力为主线,积极培育“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为遏制重特大事故,降低事故总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思路
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实际,以增强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为核心,通过“政府组织、部门推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安全科技工作格局,整合安全科技优势资源,加快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企业安全装备升级,不断推进安全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强优秀安全科技人才培养,力争在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完善安全生产标准等方面有新发展和新突破。
(三)工作目标
到“十二五”末,初步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形成有利于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机制和安全生产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及安全监管科技水平,为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提供技术保障。
1.从安全生产基础理论和灾害致因机理等5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2. 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职业危害控制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力争研发30项以上新技术。
3. 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生产技术,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升级换代,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4. 提升政府安全监管水平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安全生产手段更加科学,方法更加完备。
5.整合科技资源,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府部门联动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
三、重点任务
根据黑龙江省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总体部署,安全科技的重点任务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安全生产科技工作。
(一)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
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对重大灾害防治基础理论的迫切需要,重点围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重大灾害事故成因和规律,开展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安全行为、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研究,为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安全文化理论。通过安全企业、安全社区、安全学校、安全乡村、安全家庭的理论研究,提高全民安全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和习惯,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实现本质安全。
2.安全心理学理论。运用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探讨安全生产领域中人们的心理现象与规律,研究人在劳动中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和环境条件的依存,及时发现和矫正影响安全的不良思维、情绪状态,解决生产活动和安全管理工作中人的心理问题,筑牢安全心理防线。
3. 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理论。研究事故灾难中应急救援的组织管理、人员搜救、安全疏散、抢险救灾、资源调度和信息管理等理论,为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提供理论基础。
4.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分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要素、内容以及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供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政策措施,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体系。
5. 安全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规律,摸索人的生理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预测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二)开展灾害事故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组织科研力量开展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研究煤矿瓦斯、突水、火灾、冲击地压、冒顶和动力性灾害等防控技术,矿井通风系统与生产动态变化协同控制技术,非煤矿山动力性灾害预防、监测与控制关键、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安装在线监测系统、高含硫气田建立井喷事故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危险化学品重大灾害防治技术,化学工业园区生产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大型储油罐区防火防爆监测控制技术,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关键技术等一批提升我省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关键技术。
(三)继续抓好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平台建设
完善非矿山及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实验室、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认真组织实施“金安”二期工程建设,完善省、市(地)、县(市、区)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机构的信息网络与基础数据库。完善全省安全生产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全省安监部门视频会议系统全覆盖。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安全监管机构与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信息交换。建立完善民爆器材行业生产经营动态信息系统,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综合信息系统,农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落实省配套资金。
(四)做好安全生产科技项目推广应用
重点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交通、公共安全等行业和领域,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及时淘汰技术落后、安全保障程度低、存在重大隐患的技术装备,改善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评估、鉴定、筛选和推广机制,建立政府和企业等多层次的安全科技基础条件共享与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机制。
(五)强化安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对安全生产的智力支持。积极推进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卓越安全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发展安全生产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和支持企业办好技工学校,加快培养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科技人才和生产一线急需技能型人才。
(六)积极发挥中介机构技术服务作用
加强对安全生产中介技术服务机构规范与指导,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中介技术服务机构作用,为企业提供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体系。
四、重点项目
重点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职业危害控制等关键技术方面开发研制先进适用新科技项目。
(一)5个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
1. 安全文化理论;
2. 安全心理学理论;
3. 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理论;
4.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
5. 安全行为理论。
(二)31个重点科技研发项目
1、矿用不间断直流供电照明系统;
2、水轮发电机轴电流安全保护装置;
3、煤场安全防火喷洒剂;
4、黑龙江省城市燃气输配系统综合风险分析及灾害防治技术;
5、巷道作业人员安全状态检测和定位系统关键技术及示范;
6、高层建筑火灾事故推演及安全性优化研究;
7、黑龙江省城市公共安全脆弱性分析及风险评估;
8、化工园区整体安全性优化及对城市公共安全影响研究;
9、地下空间火灾风险评估、预警及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
10、基于GIS和传感网络的重大危险源安全检测系统设计;
11、金属非金属矿山带式输送机安全性能检测仪;
12、“三项岗位人员”安全监管系统;
13、黑龙江省金属非金属矿山带式输送机安全检测检验规范;
14、《金属非金属非露天矿山防尘毒技术规范》;
15、《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防尘毒技术规范》;
16、《小型采石场防尘技术规范》;
17、《防爆破飞石特种防护材料标准研究》;
18、《地质勘探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规范》省地方标准制定;
19、《水泥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规范》省地方标准制定;
20、《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省地方标准制定;
21、《造纸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规范》省地方标准制定;
22、《石油开采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规范》省地方标准制定;
23、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矿山企业重大危险源评估;
24、黑龙江省矿山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构想;
25、黑龙江煤矿重大事故中的不安全行为研究;
26、松软破碎煤层瓦斯高效抽放技术;
27、黑龙江省煤矿瓦斯赋存和涌出规律研究;
28、冲击地压和煤与瓦斯突出耦合关系研究;
29、矿井水害预防技术;
30、全省水泥行业职业健康现况调查研究;
31、黑龙江省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竣工验收规范。
五、保障措施
(一)积极整合安全科技资源,推动项目发展
整合各类安全生产科技资源,吸引社会科技资源进入安全生产领域,增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骨干和引领作用、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制。
(二)积极协调安全生产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投资机制和引导机制,拓宽安全科技投入的渠道。要形成政府、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等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要注重引导全社会加大安全科技投入,鼓励技术、人才、资本和产业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政、学、研多方积极性,推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
(三)加强安全科技人才培养
安全科技人才是推动安全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加强安全科技人才的培养是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保障。要结合“十二五”安全科技工作的重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培养和锻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实践能力,使高、尖、专人才在科研一线工作中脱颖而出,形成人人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风气和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环境。
(四)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机制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引导和鼓励多方资源投入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发挥政府政策优势,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积极推荐优秀科技项目,组织科技成果评比活动,表彰和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五)进一步加强安全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坚持“科技兴安”战略,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推进安全科技工作,积极组织协调安全生产科技项目立项、研发和推广应用,协调落实安全生产科技经费,切实把安全科技规划作为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动力,抓紧抓实抓好,努力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