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颁布机构: 山西省政府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山西省 适用领域: 消防安全
生效日期: 2010/12/29 颁布日期: 2010/12/29
颁布机构: 山西省政府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山西省
适用领域: 消防安全
生效日期: 2010/12/29
颁布日期: 2010/12/29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公安厅山西省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 (晋政办发〔2010〕11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省公安厅提出的《山西省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山西省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消防工作,推动我省公安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后勤保障工作在处置大型灾害事故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09〕59号)、《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和《公安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公消〔2007〕405号),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提高灭火、救援战斗力为出发点,坚持消防部队自我保障与社会联勤保障相结合,按照“平时战时相结合、自保联保相统筹、技保物保相配套、保障管理相协调”的原则,建立完善具备技术、物资、生活保障和社会联勤保障能力的消防战勤保障机构,逐步形成指挥统一、平战结合、联勤保障、反应快速、协调有序的消防战勤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我省消防应急救援水平。    二、工作目标   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全省公安消防部队战勤保障装备、设施、场所、队伍、机制的建设工作,建立省、市、县(市、区)联动,部队和社会单位联合的公安消防部队战勤保障体系。2010年,有三个以上(含三个)执勤中队的市公安消防支队建立战勤保障大队;有三个以下执勤中队的市公安消防支队建立战勤保障中队;各县消防大(中)队应建立战勤保障班。太原、朔州、临汾市建成区域性消防战勤保障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中心,力争到2011年底前,全省消防战勤保障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三、消防战勤保障机构建设模式   消防战勤保障包括日常后勤保障和战时应急保障。省公安厅消防总队战勤保障机构以省内跨区域增援保障为重点;消防战勤保障大(中)队以同城保障、城区保障为重点;消防战勤保障班以执勤中队自我保障为主。按照消防战勤保障体系运行主体的建设内容,根据现有汽车修理所、物资储备库、空气呼吸器充气站等资源条件,在具备全部基本职能和功能的条件下,城市消防战勤保障机构可选择以下模式(类型):   (一)集中辐射型保障: 在一个城市集中人员、物资储备、装备、设备等建设一个消防战勤保障机构。   (二)区域多点型保障: 可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在不同地址建设不同功能的消防战勤保障编组。   四、消防战勤保障机构建设内容   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建设包括消防部队内部建设和协调社会功能的建设,以建立消防部队战勤保障机构、实现专业化保障为主,同时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联合保障。消防战勤保障大队是实现专业化保障的重点,主要建设内容是:   (一)机构设置。 消防战勤保障大队下设技术、物资、生活保障分队,编配器材补充、快速供气、装备抢修、油料供应、药剂补给、防护装具、被装供应、饮食供应、医疗救护、社会联动等保障小组。消防战勤保障大(中)队辖区含有文物古建筑的,应设立相应的保障小组,协助文物古建筑单位做好灭火救援保障工作。   (二)人员编配。 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批的编制内,消防战勤保障大队配备大队领导3名(大队长、教导员、副大队长)、分队干部4名和班长若干名(人员不足情况下,分队长也可由优秀班长担任),队员总数编配可按45-60人确定。战勤保障中队配备中队干部3名和班长若干名,队员总数编配可按35-50人确定。战勤保障班配备班长、副班长各1名,队员总数编配可按6-8人确定。战勤保障大(中)队以消防现役人员为主,合同制消防员为补充。消防战勤保障机构班长、特种车辆驾驶员原则上由士官担任。   (三)营房设施。 战勤保障大(中)队建设规划力求科学、合理,充分考虑总体布局和用地功能,合理安排各类营房设施项目的建设,且留有发展用地,确保战勤保障发展的需要。项目选址应符合城镇规划,项目建设应符合《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有关要求,并便于战勤保障大队迅速安全出动。集中建设的战勤保障大队建设用地面积(不包含公共道路和绿化用地面积)不宜少于49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4900平方米;多址建设的战勤保障大队总建筑面积不少于4900平方米。集中建设的战勤保障中队建设用地面积(不包含公共道路和绿化用地面积)不宜少于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4000平方米;多址建设的战勤保障中队总建筑面积不少于4500平方米。战勤保障大(中)队基础性建设用地,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利用汽车修理所、物资储备库、空气呼吸器充气站等现有条件,设置装备器材修理间、车库、仓储区、办公生活区等。   (四)车辆装备。 空气呼吸器充气车、车辆装备抢修车、油料供应车、器材物资运送车、灭火药剂运送车等车辆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配备数量;生活保障车、空气呼吸器气瓶运送车等车辆根据实际需要编配。空气呼吸器充气车充气能力应达到每2分钟4瓶以上,并配备空气检测设备、空气净化装置;生活保障车应具有满足150人以上饮食需要的保障能力,随车帐篷、桌椅可同时满足40人以上就餐、饮水等。消防战勤保障大(中)队辖区含有文物古建筑的,应配置相应的保障装备及灭火药剂。   (五)维修设备。 根据车辆维修、重要装备维修的实际需要和本单位要求达到的维修程度,配备维修器材、零部件备份以及满足大型灾害事故现场抢修的专用设备。   (六)空气呼吸器充气站。 配备水压检测设备、校验台、面罩清洗机、防爆充气机等设备,充气能力达到每2分钟4瓶以上。   (七)物资储备。 各种泡沫液、干粉等灭火药剂;灭火器材、防护装备、抢险救援器材、被装等,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种类和储备量。   (八)社会联动。 建立社会资源信息平台,掌握社会力量和资源的分布,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制订处置大型灾害事故消防战勤保障实施方案,明确指挥、调度、保障实施等事项,保证随时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和资源,建立完善社会联动保障机制。   五、工作要求   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建设是应对日益繁重、多样的消防任务,改革目前分散、封闭的消防战勤保障方式,从体制上、机制上将消防部队保障资源和社会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提升部队灭火和抢险救援能力的有效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建设工作科学规划,扎实推进。   (一)积极构建政府统一领导下的消防战勤保障工作格局。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协调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规划等部门,将消防战勤保障建设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消防战勤保障建设项目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建设重点项目,将消防战勤保障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应急办具体协调,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消防战勤保障工作格局。各地发展改革、建设、财政、规划、公安消防等部门要联合开展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利用消防重大危险源评估技术和成果,预测本地区大型灾害事故的规模和灭火救援作战保障需求总量,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设任务,落实建设资金、建设用地、营房设施、车辆器材设备、人员配备等。战勤保障机构建设和运行经费应按“分级保障”原则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参照《武警山西省消防部队消防业务费保障标准》建立相应经费保障机制,并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保持战勤保障大(中)队开展业务需要。   (二)建立完善消防战勤社会联动保障机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急部门要不断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切实发挥政府管理公共安全的职能,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全面加强消防战勤社会联动保障,切实提高应对重特大火灾和恶性灾害事故的能力。要建立社会保障资源动员和应急筹措机制,努力提高社会保障资源的筹集和运用水平,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优先保障公安消防部队所需。要建立社会联勤保障预警和协作机制,建立民政、地震、商务、财政、交通、卫生、环保、气象、市政管理、市容环卫、园林、自来水、供电、通信、燃气、燃料、公安消防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预警和联席会议制度。要结合灭火救援保障需求,定期组织消防战勤保障联动演练,提高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协同保障能力。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和管理制度,遇有突发灾害事故发生,根据现场需要,统一安排、调用物资、设备和人员,为应急救援提供保障。   (三)不断充实壮大消防战勤保障力量。 要合理编配消防常备保障力量,通过加强平时的保障业务指导、训练和建立战时的统一指挥调派机制,不断提高消防部队的应急保障能力。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保障力量,按照专业化、组织化、程序化原则,平时要将电力、交通、运输、医疗、防疫等社会联动部门中的专业保障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的个人信息备案工作做好,实行动态管理,组织实战演练。战时按计划将其编入战勤保障队伍实施战勤保障。同时,可根据需要采取向社会发布志愿者招募公告的形式,补充志愿保障力量。   2011年底前,省人民政府要组织省直相关部门,对11个地级市消防战勤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并对各地工作落实情况进行通报。
登录合规网
解读×
加入清单×
加入 管理清单
系统提示×
很抱歉,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下载太过频繁,如继续下载,请输入验证码并点击继续下载
继续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