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
颁布机构: |
福建省政府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福建省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10/01/27 |
颁布日期: |
2010/01/27 |
颁布机构: |
福建省政府 |
生效状态: |
在用 |
所属类型: |
地方规范性文件 |
适用地区: |
福建省 |
适用领域: |
生态环境综合管理 |
生效日期: |
2010/01/27 |
颁布日期: |
2010/01/27 |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的通知
(闽政文〔2010〕2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区划》)已经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贯彻意见,请一并认真抓好落实。
一、要切实加强《区划》的组织实施。《区划》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生态优美之区的重要基础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区划》在推动海西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加强领导,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意见,认真抓贯彻落实,将我省生态环境优势持续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
二、要将《区划》要求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区划》系统分析了各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主要功能、区域开发现状和主要问题,明确其在保障全省生态安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以及鼓励性、限制性、禁止性的产业发展方向。各地、各部门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土空间利用规划、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应注意与《区划》要求相衔接。
三、要将《区划》作为建设项目环保准入的重要参考。所有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规划、建设项目在环境决策咨询、项目选址、环境影响评价和环评审批时,都必须将《区划》作为重要依据,根据项目所处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保护目标、准入条件、保护措施等要求,进行认真论证,切实把好准入关。同时,要合理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结构,使区域内的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四、要以《区划》为指导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区划》提出的保护与建设要求,深入研究当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一步明确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特别要切实做好具有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护、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作用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维护我省生态环境安全。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七日
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
(简本)
目录
前言
一、福建省生态环境
(一) 生态环境特征
(二) 生态环境现状
(三) 生态环境敏感区域
(四) 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域
二、生态功能区的划分
(一) 指导思想
(二) 区划原则
(三) 区划结果
(四) 生态功能区类型说明
(五) 重要生态功能区
三、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附图、附表(略)
前言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地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生态功能区是宏观的、导向性的,以自然因素为主的区域划分,它是指导各地遵循自然规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根据省政府、环保部统一部署,省环境保护厅委托福建师大地理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完成《福建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同时,深入研究,编制《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区划》)。为保证《区划》更符合我省实际、更具可操作性,我们以《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生态功能区划为基本框架,先行开展县(市、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并以此补充、修正全省《区划》方案。至2004年底,全省84个县(市)区的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区划编制单位对全省进行了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和县级生态功能区划成果,修订省级区划方案,编制完成了《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
《区划》利用1∶10万比例尺数字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通过收集各厅局相关背景图件和资料,利用GIS和遥感技术,结合野外实地核实,划分生态功能区并量算面积。《区划》范围为全省84个县级行政单位(不含金门和马祖),海域为12海里国家领海界以内的近岸海域。
《区划》结果,全省共划为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其中,生态区是根据生物气候带的自然分布划分的,全省共划分为2个生态区;生态亚区是在生态区的框架下,根据地貌结构及相应的自然与经济特征划分的,全省共划分为5个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是在生态区、生态亚区的框架下,突出自然与人的关系,根据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地域的细分,全省共划分为107个生态功能区。
《区划》明确了我省各区域在保障全省生态安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区划》是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重大经济技术政策,以及开展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开发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
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既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也要重视自然发展规律,进而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成果,综合决策部门可对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既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不对环境造成大的不利影响,从而持续发挥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作用,推动海西经济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福建省生态环境
(一) 生态环境特征
地理单元对外相对独立,区内密切关联;海陆兼备,山海互补;多山丘,少平原,土地资源紧缺;海岸曲折,港湾、岛屿众多,海洋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配不均;生态系统复杂,生物种类繁多,是我国11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
多山地丘陵,多季风暴雨,土层瘠薄,生命物质多集中于植物地上部分,由此构成的生态环境特殊脆弱性,使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和重建成为福建生态安全和稳定的中心环节。
腹大口小的海湾和河口所组成的海岸带是福建海陆之间自然和社会经济密切关联和交流的界面,其生态环境的保育是福建山海协调互补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 生态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使福建省生态环境总体上保持较好状态,为福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服务。
1.生态环境总体较好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63.1%,居全国首位;水土流失面积逐步减少,是全国土壤侵蚀率较低的省份之一;全省共区划界定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区和海岸沿线等重点生态公益林286.26万公顷;实施沿海防护林、自然保护区、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全省大陆海岸线基干林带宜林荒山已基本绿化;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各类特殊保护区域总面积约占全省陆域面积的11%;地表水水质基本保持良好状态,主要水系水质多数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海水水质和表层沉积物质量总体较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基本达到环境功能区标准。根据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福建全省均为生态环境优良区域,其中85.4%以上区域达到优类水平。
2.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
森林结构不尽合理,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受到影响;园地开发、采矿和工程建设引起新的水土流失问题;外来物种入侵呈上升态势,水葫芦、互花米草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增大;城市噪声污染、酸雨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部分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仍受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居民点环境污染问题突显;海域环境污染和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近岸海域部分区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三) 生态环境敏感区域
生态环境敏感区域是在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的,它反映了区域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时,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程度。把区域生态环境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五个等级进行评价,确定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建设措施,并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基础依据。
1.土壤侵蚀敏感区域
土壤侵蚀敏感性是指在自然状况下,发生土壤侵蚀的可能性的大小。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是为了识别容易造成土壤侵蚀的区域,评价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区域土壤侵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因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措施等人为因素。一般来说,在自然状况下,降水、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和植被因子对土壤侵蚀有重要的影响。选择降雨侵蚀力R值、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度、植被与土地利用类型作为主要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敏感性等级,并根据福建省上述指标的空间分布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全省土壤侵蚀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1)如下:
图1 福建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图(略)
极敏感区域:集中分布在武夷山市与宁德市辖区;总面积约60.7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0.05%。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于闽中大山带东坡和西坡,以及武夷山脉的北段和中段;总面积14071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1.6%。
敏感区域:广泛分布于武夷山脉、闽中大山带西麓和东麓的低山丘陵地区;总面积82501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68.05%。
2.酸雨相对敏感区域
生态系统对酸雨的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酸雨影响的相对敏感性,即酸雨的影响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可能性大小,它主要依赖于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的土壤物理化学特性,与地区的气候、土壤、地质、植被等自然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方式都有关系。选择岩石类型、土壤类型、植被与土地利用和降雨量作为主要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分别赋予分值,再对这些因子进行分类并给出权重,并按照这些因素的分布情况进行福建省酸雨相对敏感性评价。全省酸雨相对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2)如下:
图2 福建省酸雨敏感性评价图(略)
极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的北段和中段以及武夷山脉;总面积11356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比例为9.4%。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以及武夷山脉;总面积约24943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0.6%。
敏感区域:广泛分布在丘陵和山地地区;总面积34324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8.3%。
3.陆域物种生境敏感区域
陆域生境敏感性是指陆域重要物种的栖息地对人类活动的敏感程度。生境敏感性可根据生境物种丰富度,即评价地区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数量进行评价。以自然保护区为基本评价单元,采用评价地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数量占全省的比例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福建省陆域生境敏感性评价。全省陆域生境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3)如下:
图3 福建省生境敏感性评价图(略)
极敏感区域:分布在武夷山、梅花山、武平县东部山地、永安市东部山地、戴云山、尤溪县西南山区、南靖县南部山区,这些地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数量多,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生境保护地区;总面积1229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0%。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武夷山、梅花山和武平县东部山地极敏感区的外围,以及武夷山脉、闽中大山带的部分县市;总面积11631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9.6%。
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东山区、武夷山脉中段山区,以及闽中大山带中段山区;总面积5949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4.9%。
4.地质灾害敏感区域
地质灾害敏感性是指区域生态系统在外力,如降水、动力地质作用、工程建设、矿产开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小。福建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为主。滑坡与崩塌灾害的成因及属性特征相似,在福建,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多与山崩、滑坡相伴而生,故将其合并进行敏感性评价。影响滑坡、崩塌形成的因素众多,其中相关性强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控因素,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断层破碎带等)、地形(地形坡度、地貌类型)、地下水等,这些因素可以从区域宏观上控制滑坡、崩塌发生的分布数量和格局。另一类是诱导因素,包括降雨、人为活动(开挖削坡活动、不合理加载等)、地震等,这些因素是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根据对福建省滑坡、崩塌灾害发生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成因的分析,选择岩土体类型、地形坡度、大雨日数分布、道路分布(公路和铁路密度)以及现存滑坡、崩塌分布等5个因子作为敏感性评价指标,计算评价空间单元的敏感性综合指数,根据指数大小进行福建省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全省地质灾害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4)如下:
图4 福建省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敏感性评价图(略)
极敏感区域:零星分布在闽中大山带北段和博平岭南部;总面积54k㎡,仅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0.04%。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的鹫峰山区、戴云山区和博平岭,以及武夷山脉;总面积57665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47.5%。
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和武夷山脉的丘陵山区;总面积30484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5.1%。
5.滨海风沙与石漠化敏感区域
滨海风沙危害敏感区指沿海干燥度>1的所有风成沙覆盖的区域。石漠化敏感区指可能因土壤侵蚀而造成基岩裸露、植被难以生长的区域。福建的石漠化敏感区有两类:一是石灰岩喀斯特地形分布区,这些区域坡度>15°的坡地且植被覆盖率<70%的区域视为中度以上敏感区域;二是侵入岩(花岗岩、闪长岩等)和火山熔岩(流纹岩、玄武岩等)分布区,当这些区域被侵蚀成土层瘠薄、地面岩石裸露面积≥50%时,视为石漠化敏感区域。根据福建省地质图、坡度图、土壤分布图、植被图和干燥度等值线图以及野外调查结果,按照上述指标划分出福建省滨海风沙与石漠化敏感区域(图5)。
图5 福建省滨海风沙与石漠化敏感性评价图(略)
敏感区域:主要分布在长乐东部沿海、福清龙高半岛、平潭诸岛、漳浦--云霄--诏安--东山滨海地区;总面积2251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9%。
6.近岸海域重要海洋物种生境敏感区域
重要海洋物种主要指国家级、省级或地区级的海洋保护生物,同时也考虑对当地渔业起重要作用的经济种类。福建省近岸海域重要海洋物种及其生境敏感性评价,主要考虑海洋物种的珍稀程度、保护级别及其生境所承受的人为破坏与干扰压力等方面因素。全省近岸海域重要海洋物种及其生境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6)如下:
图6 福建省近岸海域重要海洋物种及其生境敏感性评价图(略)
极敏感区域:主要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海洋生物物种集中分布区,包括海坛岛西部海域中国鲎重要繁殖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厦门湾的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湿地保护区以及东山省级珊瑚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4k㎡,占全省区划海域面积的0.6%。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或有省级保护物种集中分布的区域,包括霞浦姚家屿红树林保护区、霞浦盐田南塘澳红树林保护区、宁德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宁德盐田港鹅湾红树林保护区、长乐闽江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长乐海蚌资源繁殖保护区、泉州湾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九龙江河口红树林滩涂湿地、东山湾滩涂湿地;总面积724.5k㎡,占全省区划海域面积的2.0%。
敏感区域:主要为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地区性自然保护区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重要经济生物资源分布区,包括日屿岛海岛生态系统保护区;台山列岛、七星列岛、福瑶列岛、浮鹰岛周边海域和福宁湾的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以及三都澳、罗源湾、福清湾重要滩涂湿地;总面积527k㎡,占全省区划海域面积的1.4%。
7.近岸海域重要渔业水域敏感区域
渔业水域的敏感性指其受人类活动,特别是排污及开发影响的敏感程度。福建省重要渔业水域的敏感性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方面,根据水域面积大小、生物多样性特征、及渔业资源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贡献;另一方面,从渔业水域面临的环境压力,特别是人为活动的污染程度和破坏程度,以及渔业养殖自身污染的程度加以综合分析评价。全省近岸海域重要渔业水域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7)如下:
图7 福建省近岸海域重要渔业水域敏感性评价图(略)
极敏感区域:主要为我省重要天然水产资源保护区、产卵场或洄游通道,包括星仔列岛、台山列岛、福瑶列岛、浮鹰岛周边海域和宁德市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以及宁德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长乐海蚌资源繁殖自然保护区、牛山岛海域生态系统保护区等;总面积551k㎡,占全省区划海域面积的1.5%。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为受陆源污染影响敏感的半封闭海湾重要水产养殖区,以及因过度捕捞而导致渔业资源受损而需增殖恢复的水域,包括沙埕港、秦屿、牙城湾、三沙湾、闽江口、福清湾及海坛海峡、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泉州湾、安海湾、围头湾、九龙江口、佛昙湾、旧镇湾、东山湾、诏安湾、宫口湾等海湾或河口的浅海滩涂养殖区;八尺门浅海养殖区,以及黄岐半岛水产增养殖区、平潭东部水产增殖区、兴化湾增殖区、浮头湾江瑶贝增殖区、礼是列岛海珍品增殖区、漳江口贝类增殖区、东山湾巴非蛤增殖与养殖区、塔屿海珍品增殖区、东沈海珍品增殖区、西浦湾贝类增殖区、城洲岛贝类增殖区、东门贝类增殖区等水域;总面积1713k㎡,占全省区划海域面积的4.7%。
中度敏感区域:主要为受陆源污染或养殖自身污染影响敏感的沿岸围垦养殖水域,包括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安海湾、同安湾、九龙江口、佛昙湾、旧镇湾、东山湾、诏安湾、宫口湾等海湾河口围垦养殖区;总面积333k㎡,占全省区划海域面积的0.9%。
8.海岸侵蚀敏感区域
福建省海岸侵蚀敏感性评价,以蚀退率的大小划分成极敏感、高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三个等级,根据海岸侵蚀程度及趋势进行评价。全省海岸侵蚀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8)如下:
图8 福建省海岸侵蚀敏感性评价图(略)
极敏感区域:主要包括砂丘海岸风浪冲击侵蚀较严重的海坛岛长江澳岸段,砂质平原蚀退严重的海坛岛流水镇大澳岸段,海岸主要由红色风化壳残积层和晚更新世红色风积--海积层组成海浪冲蚀强烈的海坛岛王爷山附近岸段、砂质平原蚀退强烈的湄洲岛下李海岸段和莆田笏石镇嵌头海岸,围头湾北岸白沙--湖尾--围头岸段,以及东山岛金銮湾和乌礁湾百亿新城至陈城镇海岸;这些岸段蚀退率大于1.0m/a,岸线总长62.4km。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包括霞浦东冲半岛蚀退海岸,莆田笏石半岛南端乌宅岸段红土台地蚀退岸,在惠安东部自峰尾至峥嵘岸段红土台地蚀退岸,东周半岛西岸塘头至松村岸段红土台地蚀退岸,晋江深沪湾海岸,大嶝岛嶝崎至阳塘沿岸红土侵蚀岸,九龙江自福河至入海口区沿岸,漳浦前湖湾海岸,浮头湾海岸,东山岛东南部海岸,宫口湾口门外沿岸,诏安梅岭半岛东南海岸等;岸线总长41.3km,蚀退率在0.4~1.0m/a。
中度敏感区域:分布在厦门岛东、东北岸滩;岸线出现蚀退现象,但蚀退率<0.4m/a,岸线总长18.4km。
(四) 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域
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域是在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的。通过评价区域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为极重要、重要、比较重要和一般重要四个等级),明确其空间分布,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基础依据。
1.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
生物多样性维持是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是评价不同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程度,重点评价生态系统与物种保护的重要性。
(1)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
福建省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是以陆域生态系统类型为评价单元,以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维管束植物和陆生脊椎动物)占全省物种数量比例为评价指标,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分成极重要、重要、比较重要和一般重要四个等级。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分布格局(图9)如下:
图9 福建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图(略)
极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的北段、中段和南段,闽中大山带西列的中段和南段,闽中大山带东列的北段、中段和南段;总面积21871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8.0%。
重要区域:分布在武夷山脉和闽中大山带;总面积33313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7.4%。
比较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内陆的丘陵、河谷盆地,以及沿海的丘陵地区,总面积22823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8.8%。
(2)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
极重要区域:分布在国家级海洋生态系统与物种保护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国际主要候鸟迁徙中转站和越冬地、列入国家和国际有关保护目录的重要湿地和渔业水域,包括三沙湾重要滩涂湿地、兴化湾重要滩涂湿地、罗源湾重要滩涂湿地、闽江口鳝鱼滩湿地保护区、福清湾重要滩涂湿地、晋江河口泉州湾湿地、厦门海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九龙江河口滩涂湿地、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东山湾重要滩涂湿地等。
重要区域:分布在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功能区划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包括日屿岛海岛生态系统保护区、星仔列岛厚壳贻贝保护区、台山列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七星列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福瑶列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福宁湾尖刀蛏繁育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浮鹰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繁殖保护区、莆田市湄洲岛生态特别保护区、平潭中国鲎繁殖保护区、平潭牛山岛生态系统保护区等。
比较重要区域:分布在上述极重要区域、重要区域以及湄洲湾和各大型港口码头附近海域之外的其余海域。
2.水源涵养重要区域
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主要是根据地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及其径流调节作用的大小来评价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的重要程度。以福建省内河流的流域范围为基本评价单元,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区域生态环境特征,选取地貌类型、降水分布、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作为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指标,对陆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福建省陆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重要区域分布格局(图10)如下:
图10 福建省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图(略)
极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北段和中段、闽中大山带的北段、中段和南段多年平均降水量1700~2600mm的山地区域;总面积33300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7.4%。
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和闽中大山带多年平均降水量<1700mm的山地区域;总面积23090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9.0%。
比较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总面积35425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9.2%。
3.水土保持重要区域
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是在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内土壤侵蚀状况对恢复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性进行评价。以土壤侵蚀强度、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作为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的指标,对福建省陆域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福建省陆域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重要区域分布格局(图11)如下:
图11 福建省水土保持重要性评价图(略)
极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东坡和武夷山脉南段,呈点状分散分布;总面积2643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2%。
重要区域:分布与极重要地区的分布大体一致,也呈点状分散分布;总面积4207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3.5%。
比较重要区域:分布广泛;总面积95540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78.7%。
4.营养物质保持和饮用水源保护重要区域
营养物质保持和饮用水源保护重要性评价,主要根据评价地区氮、磷等营养物质流失及污染物排放可能对水库、饮用水源取水区、湖泊等湿地造成富营养化和水质改变后果的严重程度来进行评价。以福建省的水库、主要饮用水源地及其集水区域作为评价空间单元,根据水库、饮用水源地的等级(大、中、小型水库,设区市市区饮用水源地)确定营养物质保持和饮用水源保护重要性等级,对福建省营养物质保持和饮用水源保护重要性进行评价。福建省营养物质保持和饮用水源保护重要区域分布格局(图12)如下:
图12 福建省营养物质保持与饮用水源保护重要性评价图(略)
极重要区域:分布在9个设区市市区饮用水源取水口以上的河流汇水区域或者取水河段所在乡镇和城区,以及地下水集水区;总面积7770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6.4%。
重要区域:分布在大型水库集水区域或水库周边乡镇;总面积9226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7.6%。
比较重要区域:分布在中型水库集水区域;总面积5366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4.4%。
5.生态系统提供产品重要区域
生态系统的产品提供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不同,相似系统的产品提供能力也各有高低。对区域生态系统的产品提供能力进行评价,选择最直接的产品提供功能,即农林牧渔等产品的能力作为分级依据,以单位面积第一产业产值来表示区域生态系统产品提供能力的大小。以乡镇行政管辖范围作为评价空间单元,计算各乡镇的单位面积第一产业产值并进行分级赋值,对福建省生态系统提供产品重要性进行评价。福建省生态系统提供产品重要区域分布格局(图13)如下:
图13 福建省生态系统产品提供重要性评价图(略)
极重要区域:集中分布在沿海,主要是大中城市周边城郊农业较发达的乡镇以及沿海渔业较发达的乡镇;总面积3323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7%。
重要区域:集中分布在沿海农业相对发达乡镇,在内陆山区只有个别乡镇为重要区域;总面积9249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7.6%。
比较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内陆山区,沿海也有少量分布;总面积44208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36.4%。
6.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重要区域
自然与人文景观是指区域内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非常重要贡献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等,主要包括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等。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法定范围作为评价空间单元,根据各类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级别确定其保护的重要性等级,对福建省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福建省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重要区域分布格局(图14)如下:
图14 福建省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重要性评价图(略)
极重要区域:主要包括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总面积16263.2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3.4%。
重要区域:主要包括具有特殊保护意义的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地质公园;总面积3844.3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3.1%。
比较重要区域:主要为一些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总面积1616.2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2%。
二、生态功能区的划分
(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进福建生态省建设;以全面分析评价和确定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良好区及区间相互关联为重点;做好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协调,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按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层次管理要求,进行生态环境功能的地域划分;为因地制宜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区推进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针,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以便从根本上扭转粗放型经济增长和掠夺性资源开发导致的人为生态破坏,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 区划原则
参照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根据福建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和自然--社会生态经济过程所制约的生态功能地域分异特征及生态省建设的要求,福建省生态功能区的划分遵循以下原则:
1.区内生态环境结构与生态功能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和区间生态环境结构与功能结构的差异性原则
由于福建省多山的地形,使生态环境和所影响的社会经济活动以及二者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往往在近距离内就有很大变化。因此,每一个区均可能包含多种生态功能及多种具体的生态建设项目;而同一种生态功能及相应的同一类生态建设内容又可能在多个区同时出现。另一方面,在中尺度地貌控制下,特别是不断重复的山间盆地景观构成的相似镶嵌体空间结构,又使一定区域内有其特定的不断重复的生态环境结构组合和生态功能结构组合。因此,在生态功能区划中,遵循生态环境和功能结构的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原则是更合适的做法。
2.自然生态过程与生态--社会经济相互作用过程的共轭性和自然与人文因素并重的原则
福建省的生态功能特征是由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长期反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且在宏观的区域分异上,自然生态区域和社会经济区域是基本一致的;在较小范围内,社会经济作用以不同程度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过程,但也是在特定的自然基础上相互作用的。因此在生态功能区划中,应把两个过程的共轭关系作为区域划分的依据。生态省建设首先是为了可持续发展,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将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功能。因此,生态功能区划不应是纯自然的生态区划,而应贯彻自然与人文因素并重的原则,使功能区的划分与生态省建设的需要相结合。
3.区域相关性和共轭性原则
在福建,地域之间生态过程的关联非常密切。这种密切的关联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自然空间结构所决定的相对独立完整的水系,构成了水系上下游之间和陆海之间自然生态过程和自然--社会共轭生态作用的关联。二是地貌格局影响和控制交通干线布局以及沿交通干线产业走廊带的形成,在产业走廊带中通过高强度的社会经济活动使区域之间受人类活动较强影响的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密切关联。因此。在生态功能区划中要重视和体现区域间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相关性,以适应跨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例如在相似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结构的基础上,先按水系流域进行划分,然后再划分生态功能区;或者以产业带为基础划分生态功能区。
4.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
福建是一个土地、金属矿产和燃料资源十分短缺的省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是福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只有把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才能解决资源开发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生态功能区划中,必须把划分重要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区作为区划的重点之一,提出二者协调的意见,使功能区划成为促进资源合理开发的手段。
5.与海洋功能区划及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相协调原则
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均已作为政府法律文件发布,因而海域部分的生态功能区划必须与之相协调,重点在于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分析确定各海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以统筹协调处理海洋功能区划所详细划分的多种类型的海洋功能区之间的关系。
6.保持乡镇地域的相对完整性原则
福建生态环境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山间盆地镶嵌体结构。这种结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历史过程,因而,大部分乡镇级行政单元与这种山间盆地的汇水区域相吻合。由于区域的生态环境管理和建设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行政系统来实现的,因此,充分利用乡级行政单元与基本景观生态单元相吻合这一特点,在区划中尽可能保持乡镇地域的完整性,是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三) 区划结果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要求,福建省级生态功能区划按3级分区进行划分。第1级区为生态区,第2级区为生态亚区,第3级区为生态功能区。生态区是根据生物气候带的自然分布划分的,全省共划分为2个生态区;生态亚区是在生态区的框架下,根据地貌结构及相应的自然与经济特征划分的,全省共划分为5个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是在生态区、生态亚区的框架下,突出自然与人的关系,根据福建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和主导生态功能的区域分布,在5个生态亚区下划分107个生态功能区(见附表1、2和附图1、2)。
生态区
1.以中亚热带气候为基带的闽东闽中和闽北闽西生态区。该区陆域面积约97481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总面积80.3%;海域面积6596平方公里。涉及:南平、三明、龙岩、宁德市,以及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市的部分县(市)。
2.以南亚热带气候为基带的闽东南生态区。该区陆域面积约23919平方公里,占全省19.7%;海域面积16744平方公里。涉及:厦门市,以及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市的部分县(市)。
生态亚区
1.闽北闽西山地盆谷生态亚区。该区面积5.4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面积的45%,涉及:南平(邵武、武夷山、建阳、顺昌、浦城、光泽、松溪7个县市,建瓯大部分乡镇,政和、延平部分乡镇)、三明(梅列、三元、明溪、清流、宁化、建宁、泰宁、将乐8个县市,永安和沙县的大部分乡镇)、龙岩(永定、长汀、武平,连城和上杭的大部分乡镇,新罗大池镇)、漳州(南靖、平和的部分乡镇)。
2.闽东闽中中低山山原地生态亚区。该区面积3.8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面积的32%,涉及:南平(政和、延平部分乡镇,建瓯迪口镇)、三明(尤溪、大田,永安2个乡镇,沙县湖源乡)、宁德(寿宁、柘荣、屏南、周宁、古田,福鼎、霞浦、福安和蕉城的部分乡镇)、福州(闽清、永泰,闽侯、晋安、连江、罗源的部分乡镇,福清一都镇)、莆田(涵江、仙游部分乡镇)、泉州(德化,永春、安溪的部分乡镇)、漳州(平和、华安、南靖的部分乡镇)、龙岩(漳平、新罗、连城、上杭的部分乡镇)。
3.闽东沿海海岸带与近岸海域生态亚区。该区陆域面积3884.8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面积的3.2%,涉及:宁德(福鼎、霞浦、福安和蕉城的部分乡镇)、福州(罗源、连江的部分乡镇)。海域面积6596平方公里,涉及:福鼎、霞浦、福安、蕉城、罗源、连江所辖的近岸海域(其中连江只包括罗源湾部分)。
4.闽东南西部低山丘陵盆谷地生态亚区。该区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面积的9%,涉及:福州(福清大部分乡镇)、莆田(城厢、荔城、涵江、仙游的部分乡镇)、泉州(洛江、南安、永春、安溪的部分乡镇)、漳州(长泰,以及诏安、云霄、漳浦、平和、南靖、华安、龙海、芗城的部分乡镇)、厦门(同安西北部)。
5.闽东南沿海台丘平原与近岸海域生态亚区。该区陆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面积的10.8%,涉及:福州(长乐、马尾、鼓楼、台江、仓山、平潭,连江、福清、闽侯、晋安的部分乡镇)、莆田(秀屿,城厢、荔城、涵江、仙游的部分乡镇)、泉州(石狮、晋江,惠安、泉港、鲤城、丰泽,南安和洛江的部分乡镇)、厦门(海沧、湖里、思明、集美、翔安,同安绝大部分乡镇)、漳州(龙文、东山,芗城、龙海、漳浦、云霄、诏安的部分乡镇)。海域面积16744平方公里,涉及:连江黄歧半岛以南至诏安县的沿海县(市、区)所辖近岸海域。
生态区、生态亚区框架如下:
生态功能区
根据生态功能区的主导功能,全省107个生态功能区可归纳为6组18种类型(附表3)。(主导生态功能是指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的生态功能。)
1.以维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其基本功能以森林生态恢复与维护、河源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为主,主要分布在我省主要河流中上游区域。
2.以服务于农业发展并控制、治理农业生产生态问题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其基本功能主要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建设与土壤保持、沿海风沙、石漠化控制为特征,主要分布在河谷盆地、闽东和闽中大山带海拔500-1000米的山原地、闽东南中西部丘陵地区以及闽东南沿海半岛和岛屿。
3.以服务于城镇(或城郊农业、集约化高优农业)发展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其基本功能主要是为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和建设城镇群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主要分布在福鼎--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诏安沿海地带和沙溪中下游河谷产业带。
4.以文化遗产地及其背景景观维护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包括武夷山双世遗保护区中以人文遗产为主的区域以及南靖、永定土楼建筑与客家文化区。
5.以陆域水环境生态维护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包括水口水库、金湖水库、安砂水库和棉花滩水库等特大型水库及与其直接相邻的乡镇。这些水库担负着发电、水文调节、农业灌溉和旅游等多种功能。同时,敖江山仔水库属重要水源地,实施水源地的保护。
6.海域生态功能区。其基本功能主要是典型海湾港口发展及污染控制和生态系统保护、河口湾港口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近岸海域渔业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主要分布在典型的腹大口小大海湾(如湄洲湾、三沙湾、东山湾等)、较大河流河口(闽江、晋江、九龙江)、敞口的海湾和其他近岸海域。
(四) 生态功能区类型说明
在全省107个生态功能区中,陆域生态功能区以维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类型组面积最大,约53956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44.5%;以农业发展生态服务并控制、治理农业生产生态问题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类型组个数最多,面积约42878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35.3%;以城镇(或与城郊农业、与集约化高优农业)发展的生态服务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类型组面积和比例分别为17571k㎡和14.4%;以陆域水环境生态维护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类型组的面积和比例分别为6319k㎡和5.2%;以文化遗产地及其背景景观维护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类型组面积和比例分别为673k㎡和0.6%。
海域生态功能区与南北邻省的界线按新勘海界为准,其东部界线以12海里国家领海界为准。在这个范围内,全省海域生态功能区类型组总面积为36445k㎡。海域生态功能区有4个类型,分别是典型海湾港口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功能区类型、典型海湾型港口发展和污染控制生态功能区类型、河口湾港口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类型和近岸海域渔业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或海岸自然遗迹保护)生态功能区类型。四种类型海域生态功能区的面积分别占全省海域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的9.9%、1.0%、35.5%和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