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处理规定

颁布机构: 长春市政府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政府规章
适用地区: 长春市 适用领域: 权益保障
生效日期: 1984/11/14 颁布日期: 1984/11/14
颁布机构: 长春市政府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政府规章
适用地区: 长春市
适用领域: 权益保障
生效日期: 1984/11/14
颁布日期: 1984/11/14
           长春市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处理规定   第一条 为及时了解和严肃处理职工伤亡事故,认真吸取教训,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保证安全生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务院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工矿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的暂行规定》,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我市的国省营、市、县(区)属全民所有制和县(区)以上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含机关、团体、学校、驻长部队办的企业以及外资、中外合资经营的企业,以下简称单位)职工因工发生伤亡事故,一律按照本规定进行登记、统计、调查、报告和处理。   第三条 因工发生伤亡事故,系指职工在生产区域中发生与生产有关的伤亡(含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按照伤害程度分以下四种:   一、轻伤事故,指负伤后休息一个工作日以上者(含轻度急性职业中毒),但未达到重伤程度的事故;   二、重伤事故,按一九六0年五月二十三日国家劳动部发布的《关于重伤事故范围的意见》中划分的原则(含重度急性职业中毒),以及负伤者经过县(区)以上医务部门诊断为残废、可能残废或伤势严重的事故;   三、重大伤亡(含职业性中毒)事故,指一次死亡一至二人或重伤二至五人的事故;   四、特大伤亡(含职业性中毒)事故,指一次死亡三人以上(含三人)或重伤六人以上(含六人)的事故。   第四条 事故单位必须准确、及时地登记、统计、调查、报告和处理职工伤亡事故。   一、凡发生重伤以上事故,应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并将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伤亡情况,用电话、电报或其他快速办法,在报告主管部门同时,县(区)以下单位报告所在县(区)劳动局、县(区)劳动局应立即报告市劳动局;市属及市以上单位报告市劳动局。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还必须向市、县(区)检察部门报告。市劳动局接到报告后,要以快报形式上报市委、市人民政府和省劳动局。   二、发生重伤以上事故后,必须保护现场。因抢救负伤者或防止事故扩大,必须改动现场时,要经劳动部门和主管部门同意,拍成照片或绘制事故现场示意图,以便调查分析事故时查考。   三、发生伤亡事故后,要填写《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重伤以上事故,要在十五天内,将《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连同拍摄的现场照片、绘制的示意图、技术鉴定材料,均一式五份,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再报劳动部门审批结案。特殊复杂的事故,也不得超过一个月。如逾期不能上报,必须向劳动部门报告原因。轻伤事故,由单位组织调查,然后填写《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分送单位行政领导人和工会,并报主管部门备案。凡重伤事故,县(区)属单位要经主管部门审查,报县(区)劳动局审批,并抄报市劳动局;市属单位或市以上单位要经主管部门审查,报市劳动局审批。死亡事故一律报市劳动局审批。   第五条 对一次死亡一至二人的事故,由单位提出事故调查报告和处理意见,征得市劳动局同意后结案;一次死亡三至九人的事故由主管部门提出事故调查报告,经市劳动局审查,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结案;一次死亡十人以上(含十人)的特大伤亡事故,由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作调查处理报告,经省审批后结案。   第六条 单位对事故调查组或劳动部门提出的改进措施,要认真执行,主管部门及所在县(区)劳动局负责监督检查,对措施不力,敷衍塞责,再一次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单位,要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第七条 各单位要建立健全职工伤亡事故档案,事故结案后,要将有关材料一并立卷归档。有关负伤者的材料要装入本人档案,以备查考。   第八条 因工伤死亡的职工遗体,要及时处理。情况特殊,经劳动和卫生部门批准可适当延长存放时间,但最多不得超过七天。对无理取闹,拖延尸体处理,经市劳动局批准,可强行火化。   第九条 凡发生重伤事故和重大、特大伤亡事故,都要组成调查组查处。   一、重伤事故,由事故单位组织调查组;重大伤亡事故,由事故单位主管部门组织调查组,并请市经委、劳动局、总工会派员参加;特大伤亡事故,由市人民政府组织调查组,除市经委、劳动局、总工会及其主管部门派员参加外,并请省经委、劳动局、总工会派员参加。   二、厂(场)区外发生职工伤亡事故,亦要由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调查组进行查处。   三、发生设备、人身未遂事故,按已成事故对待,也要查清原因,找出教训,采取措施,对责任者可酌情进行严肃处理。   四、涉及两个以上单位的事故,要共同组成调查组。单位领导要参加,由肇事单位负责处理上报。在事故处理上如有争议,由市、县(区)劳动局裁决。   第十条 事故调查组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有关单位和人员,要如实说明事故情况,提供证据,不得拒绝或隐瞒事实情节。   第十一条 事故调查组的任务:   一、调查事故的经过、原因和性质;   二、调查事故的责任,并提出处理意见;   三、对因严重违章或渎职造成的事故,需要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时,由主管部门、劳动安全监察部门向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四、协助单位总结经验教训,制定预防事故措施。   第十二条 对事故的调查,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进行现场勘察,分析事故原因,并作出技术鉴定。调查组的成员要在事故报告书上签字。   第十三条 对事故的处理,要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的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第十四条 事故调查组在研究造成事故的责任时,要区别直接责任、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   一、与事故发生有直接关系的人员,为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   二、与事故发生有间接关系的人员,为间接责任(次要责任者);   三、长期不重视安全生产,制度松驰,管理混乱,玩忽职守,对职工不进行安全教育,不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政策,不认真排除事故隐患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均为领导责任。   第十五条 对造成伤亡事故的直接责任者、间接责任者和有关领导,按照下列规定分别给予处理:   一、轻伤(含轻度急性职业中毒)一至三人,直接经济损失在一千元以下的,对直接责任者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行政警告处分,并停发一至三个月的奖金。   二、轻伤(含轻度急性职业中毒)四人以上或重伤一人,直接经济损失在一千元以上的,对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或撤职处分,减发本人三个月标准工资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并停发三个月的奖金。   三、重伤(含重度急性职业中毒)二至五人或死亡一人,直接经济损失二千元以上的,对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记过、记大过、撤职、留用察看或开除处分,减发本人三至六个月标准工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同时停发这个期间的奖金。   四、重伤六人以上或死亡(含职业性中毒死亡)二至三人,直接经济损失在三千元以上的,对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记大过、撤职、降薪、留用察看或开除处分,减发本人六至十个月标准工资的百分之二十,同时停发这个期间的奖金。事故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可提交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五、死亡(含职业性中毒死亡)四人以上或重伤十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五千元以上的,对直接责任者给予降薪、留用察看、开除处分或提交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如系单位领导人,亦按上述条款处理。对事故的次要责任者,可按上述条款酌情处理。行政处分和经济罚款,可单独使用,也可合并使用。   第十六条 单位发生职工伤亡事故后,隐瞒、虚报或故意拖延不报,主管部门和劳动部门可予以经济制裁,并给有关人员以纪律处分。   第十七条 凡被追究刑事责任,免于起诉或缓期执行的,行政上要给予撤职并降薪一年以上的处分。受开除留用处分者,在未撤销处分以前,或受记大过、降薪、降职、撤职处分满一年以前,不得晋级或提职,不得授予荣誉称号。   第十八条 对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工作做出优异成绩,或有重大发明创造、预防重大事故发生有贡献的人员,应给予表彰和奖励,或晋升工资。   第十九条 各级劳动安全监察人员,要信认真执行政策,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秉公守法,不徇私情,不得隐瞒事故情节,谎报案情,不得敷衍塞责,否则按渎职行为从严惩处。   第二十条 厂(场)外的伤亡事故或火灾、爆炸造成的伤亡事故,要按本规定和国家有关规定一并处理。   第二十一条 县(区)属以下企业、事业单位,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如与上级规定有抵触时,按上级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由市劳动局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文档 more+
  •  
登录合规网
解读×
加入清单×
加入 管理清单
系统提示×
很抱歉,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下载太过频繁,如继续下载,请输入验证码并点击继续下载
继续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