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研究

颁布机构: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中国 适用领域: 生态环境执法与督察
生效日期: 2005/04/20 颁布日期: 2005/04/20
颁布机构: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中国
适用领域: 生态环境执法与督察
生效日期: 2005/04/20
颁布日期: 2005/04/20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监察局关于开展《中国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研究》项目工作的通知 (环监发[2005]21号 2005年4月20日) 各有关省、城市环境监察机构:   为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监察执法效能,探索解决“执法、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问题的途径,在美国环保协会支持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监察局组织开展《中国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研究》工作。为分别研究环保部门和企业两方面反映出的执法情况,项目分为“环境监察机构执法效能研究”和“企业环境经济行为研究”两个子题。在前期准备、调研的基础上,现就开展项目研究的具体工作通知如下:   一、确定研究对象,安排研究人员。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每省确定省本级、3个城市、6个县区作为“环境监察机构执法效能研究”子题的研究对象;只有城市参加的,市本级、2个县区作为“环境监察机构执法效能研究”子题的研究对象。   每省确定3个造纸、3个火电和9个自选行业的企业作为“企业环境经济行为研究”子题的研究对象。(原则上每个城市1个造纸、1个火电和3个自选企业,可在本省范围内统筹安排)   请各参加单位将确定的两个子题研究对象名单;项目领导组、项目工作组成员及参加具体研究工作的人员名单于2005年5月13日前报我局。   二、各参加单位应认真组织《环境监察机构执法效能现状调查问卷》和《企业环境经济行为调查问卷》的发放、填报和回收工作,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   三、各参加单位应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和总课题组的部署,建立相应的组织、研究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参加相应的培训和研究工作。 项目研究结束,统一安排研究成果的发表、出版工作,各参加单位及参加人员不应提前自行发表。   附件:   1.《中国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研究》项目实施方案   2.环境监察机构执法效能现状调查问卷   3.企业环境经济行为调查问卷   4.《中国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研究》项目报名表   附件一:   《中国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研究》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的研究目的   提高环境监察执法效能,探索解决“执法、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经济高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解决群众日益高涨的环保要求与低水平的环境执法能力之间矛盾的途径。   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整理并分析我国环境监察部门执法效能相关数据,对制约我国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的法律法规、执法能力、执法技术支持等因素进行深层次剖析,理清我国环境监察执法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以罚款额度为主要分析对象,以违法与守法的“成本收益分析”为主要方法,借助美国环境违法收益计算模型(BEN),结合我国实际提出适合计算我国环境违法罚款额度的模型,为相关环境立法中罚款额度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培养一批环境监察执法队伍的骨干,使其具备将执法经验提升到立法层次的能力,能够直接参与国家、各级法律法规规章的制定,使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研究环境监察机构执法成本,为争取在财政预算中单列环境保护执法经费科目提供依据。   二、项目的组织   《中国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研究》是兼具政策性、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研究项目,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监察局主持,美国环保协会提供技术与经费支持。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设立项目领导组、项目工作组、项目技术组三个层次的组织形式。项目领导组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项目工作组负责研究工作的组织与协调,项目技术组负责具体研究工作。(以下为建议名单)   项目领导组   组 长:陆新元 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局长   杜丹德 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成 员:各有关省级环境保护局(厅)主管环境监察工作领导   项目工作组   组 长:杨子江 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综合处副处长   副组长:阎景军 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稽查处副处长       隋筱婵 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监察一处副处长   成 员:下列各省、市环境监察机构负责人       北京市环境监察队、上海市环境监察总队、       天津市环境监察总队、重庆市环境监察总队、       山西省环境监察总队、 辽宁省环境监理处、       吉林省收费监理处、江苏省环境监察局、       湖南省环境监察总队、湖北省环境监察总队、       广东省环境监察总队、海南省环境监察总队、       长春市环境监察支队、郑州市环境监察支队、       西安市环境监理处、 武汉市环境监察支队、       深圳市环境监察支队、马鞍山市环境监察支队、       上海市长宁区环境监察支队   项目技术组   总课题组:杨子江 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综合处副处长        阎景军 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稽查处副处长        张建宇 美国环保协会中国地区负责人        林 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秦 虎 美国环保协会        王 昊 美国环保协会        王玉宏 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综合处   分课题组:各参加单位业务骨干2人   专家顾问组:国务院法制办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环保总局规划司         环保总局法规司         薛 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于春生 北京怡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三、项目的主要任务与活动   由于环境监察执法涉及环保部门自身及企业双方关系,因此本项目分两个子专题:“环境监察机构执法效能研究”和“企业环境经济行为研究”。   (一)对我国环境监察机构执法效能的调查与分析   对我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省、市、县三级)环境监察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执法依据;执法程序;不同的执法形式--如:排污收费、现场检查、排污申报、经济处罚、停业整顿、诉讼的使用频率、效果、执法成本;企业违法频率;地方财政对环境执法最低保证水平和对执法的影响;地方执法部门创新性执法手段等。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我国目前环境监察执法依据的完备性、有效性;执法程序的完整性、公正性、公平性;对目前各种不同的执法形式类别分析其执法效果和执法成本及存在问题;对我国目前环境监察机构执法效能进行评价,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   (二)对企业环境经济行为调查与分析   对重点行业内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问卷及现场调查,内容包括:企业环保机构设置和运行状况;环保意识;企业对各种不同执法形式的认可度以及企业对这些执法形式的守法成本、违法成本;企业最接受的执法形式;企业年终决算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主要指标、环保治理费用数据、治理费用占企业总资产和税前利润的百分比;典型违法案例;典型环保诉讼案例等。   对重点行业企业环保守法成本、违法成本、违法原因、存在的法律问题和执法程序、手段上可能的漏洞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美国环境违法收益计算模型(BEN)引入的相关研究   1、模型引入   分析模型基本原理及在美国的适用情况,调查其实际的应用程序和方法;   分析中美国情的主要差别,论证模型适用于中国的可行性;   对几个典型行业的重点企业进行试算,测算和研究我国环境保护执法中经济处罚额度制订的可行性核算原则及适用模型。   2、建立适合中国的环境违法经济收益处罚模型   根据引入论证分析,对主要参数进行修正,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具备可操作性的模型及计算原则;   对案例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修正,提出我国环境保护执法中经济处罚额度范围的计算方法或额度范围。   (四)法律法规的比较分析及研究   1、收集、翻译、整理美国及其它发达或转轨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相关条款及相关学者的理论论述,提出分析报告。为比较分析和理论分析提供依据。   2、对我国现行环境监察执法法律、法规中相关条款进行剖析,对实现公开、公平、公正执法支持的可能性进行剖析;对需补充和修改的内容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五)相关执法部门执法成本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本地区工商、税务、城管等部门的人员、装备、任务量等的调研、对比,得出环境监察执法成本及执法手段在中国相关执法部门中的地位及优缺点,总结出环境监察执法需要提高和改进的方面。   (六)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有效环境监察执法咨询与培训   聘请国内外专家对项目提供咨询,组织相关培训   美国环境监察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主要针对水、气、固废污染);   美国环境监察机构、运行机制及经费保证机制;   BEN模型的法律环境及应用案例   四、项目的进度安排   《中国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研究》项目整个执行周期为2年,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4年10月至2005年8月)为项目的启动和技术准备阶段;第二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为项目的研究阶段;第三阶段(2006年2月至2006年12月)为项目总结与验收阶段。   (一)项目的启动和技术准备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8月)   本阶段的任务是进行项目的分析、策划,建立项目的组织实施结构。同时,根据项目的研究目的,制定项目的总体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1、2005年3月前,制定项目研究实施方案,制定《环境监察机构执法效能现状调查问卷》和《企业环境经济行为调查问卷》,并组织技术组进行论证、修改;用BEN模型对造纸、火电行业二个案例进行试算,修改参数,搭建适合中国需要的模型。   2、2005年4月,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发文,部署工作,明确任务。   3、每省省本级、3个城市、6个县(区)是“环境监察机构执法效能研究”子题的研究对象;只有城市参加的,市本级、2个县(区)是“环境监察机构执法效能研究”子题的研究对象。   每省确定3个造纸、3个火电和9个自选行业的企业作为“企业环境经济行为研究”子题的研究对象。原则上每个城市1个造纸、1个火电和3个自选企业,可在本省范围内统筹安排;城市单独参加的,则选择1个造纸、1个火电和2个自选企业。   4、总课题技术组组织填写调查问卷的培训。   (二)项目的研究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   本阶段各参加单位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全面的研究,完成环境监察执法效能和企业环境经济行为的研究。本阶段组织的活动有:   1、2005年9月,分别对回收的针对环保部门和企业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   2、2005年10-11月,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总结,并对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剖析和计算;   3、2005年11月,召开相关省、市环保局分片会议及专家研讨会,沟通研究思路及技术协调;   4、2005年11月-12月,组织研究人员进行系统的考察、培训,以便对BEN模型进行了解,便于开展研究工作;   5、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剖析法律法规制定背景及背后的动机,为比较分析和理论分析提供依据(贯穿本阶段全过程);   6、收集、对比、分析相关执法部门与环境监察执法的异同(贯穿本阶段全过程);   7、2005年12月,各分课题组对两个子题的研究结论进行验证和可行性分析;   8、2006年1月,各分课题组编写研究报告。   (三)项目总结与验收阶段(2006年2月至2006年12月)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研究阶段得出的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研究,分析结果实施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为提出立法建议奠定基础及对项目进行验收。具体活动有:   1、项目总报告和立法建议的论证、修改、定稿;   2、组织研究成果的验收;   3、出版、发表专题论文或文集。   附件二:   环境监察机构执法效能现状调查问卷   本级环境监察机构名称_______     ________   执法机构级别: A.省级□ B.市级□ C.县级□   说明:请在横线上或表格内填写,或在相应的“A、B、C、D、E”选项上打“√”,如无特别说明皆为单选。   1.执 法 能 力   1.1.本级执法人员及执法资金保障   1.1.1.环境监察部门编制人员数______人,实有人数______人;实际执法人员中有研究生以上学历______人,本科学历_________人,大专_________人,中专_________人,中专以下________人。   1.1.2.现拥有执法设备估值_______万,其中用于环境监察的车有______辆,拥有的取证设备(设备名称,购买时间及价值)   1.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近5年财政预算及执法资金来源与支出(万元): ┌──────┬────┬────┬────┬────┬────┐ │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 │来│财政预算│    │    │    │    │    │ │源├────┼────┼────┼────┼────┼────┤ │ │排污收费│    │    │    │    │    │ │ ├────┼────┼────┼────┼────┼────┤ │ │专项资金│    │    │    │    │    │ │ ├────┼────┼────┼────┼────┼────┤ │ │其它来源│    │    │    │    │    │ │ ├────┼────┼────┼────┼────┼────┤ │ │ 总 计 │    │    │    │    │    │ ├─┴────┼────┼────┼────┼────┼────┤ │ 实际支出 │    │    │    │    │    │ ├──────┼────┼────┼────┼────┼────┤ │  缺 口  │    │    │    │    │    │ └──────┴────┴────┴────┴────┴────┘   1.1.5.2005年6--8月支出与工作情况   人员支出_________元(包括工资、奖金、福利补贴等所有发给职工个人的支出总额)。   公用支出_________元(包括办公、印刷、水电、会议、培训、接待费等所有属于“公用支出”总额)。   具体执法行动支出_________元(执法消耗品支出、联合执法费用、监测费、诉讼费、复议费、听证费、执行费、差旅费等)。   赴现场工作情况: ┌──────────────────┬─────┬────┐ │          工作       │排污费征收│现场执法│ ├──────────────────┤     │    │ │ 项目                │     │    │ ├──────────────────┼─────┼────┤ │现场检查(核定)排污单位数(个)  │     │    │ ├──────────────────┼─────┼────┤ │赴以上排污单位现场总人次(人次)  │     │    │ ├──────────────────┼─────┼────┤ │赴以上排污单位现场总里程(KM)   │     │    │ ├──────────────────┼─────┼────┤ │赴以上排污单位现场监测采样总数(个)│     │    │ └──────────────────┴─────┴────┘   1.1.6.2005年6-8月参加联合执法情况   参加过什么部门组织的联合执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出动人员数__________行程__________花费___________   1.2.污染源监控情况(以下皆为2004年数据)   1.2.1.辖区面积___________平方公里。辖区内污染源总数______________个,其中包括水源____________个;气源_________________个。   1.2.2.对所辖区内企业的检查____________次/年,以手工监测数据为执法依据的污染源数________。   1.2.3.连续在线监控   到目前为止辖区内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的污染源数: ┌───┬─────────────┬──────────────┐ │ 水 │   仅安装污染治理   │ 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器 │ │   │   设施运行记录仪的   │(如监控COD、TOC、BOD等)的 │ │   ├─────┬───────┼──────┬───────┤ │   │ 合计污染 │其中和环保部门│ 合计污染 │其中和环保部门│ │   │ 源 数 │实施联网报送数│  源 数  │实施联网报送数│ │   │     │ 据的污染源数 │      │ 据的污染源数 │ │   ├─────┼───────┼──────┼───────┤ │   │     │       │      │       │ ├───┼─────┼───────┼──────┼───────┤ │实有数│     │       │      │       │ ├───┼─────┼───────┼──────┼───────┤ │正 常│     │       │      │       │ │运行数│     │       │      │       │ └───┴─────┴───────┴──────┴───────┘ ┌───┬────────────┬──────────────┐ │ 气 │   仅安装污染治理   │ 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仪器 │ │   │  设施运行记录仪的  │(如监控SO2、NOx、烟尘等)的│ │   ├─────┬──────┼──────┬───────┤ │   │ 合计污染 │其中和环保部│ 合计污染 │其中和环保部门│ │   │ 源 数 │门实施联网报│  源 数  │实施联网报送数│ │   │     │送数据的污染│      │ 据的污染源数 │ │   │     │  源数  │      │       │ │   ├─────┼──────┼──────┼───────┤ │   │     │      │      │       │ ├───┼─────┼──────┼──────┼───────┤ │实有数│     │      │      │       │ ├───┼─────┼──────┼──────┼───────┤ │正 常│     │      │      │       │ │运行数│     │      │      │       │ └───┴─────┴──────┴──────┴───────┘   2.执 法 状 况   1.3.辖区内污染源违法状况   1.3.1.2004年共查处违法案件______________件;其中涉及水污染的________件;涉及气染染的_____________件;涉及噪声污染的______件。以上案件是如何发现的,请按发现方式填出违法案件数。 ┌────┬──────┬──────┬─────────┐ │    │群众举报检查│定期例行检查│暗查(不事先通知)│ ├────┼──────┼──────┼─────────┤ │ 水污染 │      │      │         │ ├────┼──────┼──────┼─────────┤ │ 气污染 │      │      │         │ ├────┼──────┼──────┼─────────┤ │噪声污染│      │      │         │ └────┴──────┴──────┴─────────┘   1.3.2.以上违法案件中给予罚款的案件数_________件,共处罚款________元,单个案件的最高罚款额是_____________元,最低罚款额_____________元。   1.3.3.以上案件按违法类型划分,占总违法数的百分比:   A. 超标排放_______%   B. 闲置治理设施______%   C. 偷排、漏排______%   D. 拒交排污费______%   E. 其它______%   1.3.4.2004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违法的企业数___________个。   1.4.执法过程中影响公正执法、有效执法,或因此而降低法律要求的处罚标准的主要因素有(给出估算比例):   A. 政府干预(不批准执法)而减轻处罚或不处罚_____%   B. 人情关系____________%   C. 证据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   D. 法律依据不足,或法院不支持,虽然造成污染但不能得到应有的处罚_________________%   E. 执法设施不足不得不对违法行为做出让步,而进行象征性或轻微处罚_____________%   1.5.是否有企业对环境执法不满而提出行政复议、诉讼的?A.是B.否   如选A,数量_______件;其中胜诉___________件;复议、诉讼案件支出占当年的预算比重是多少_______;经历的最长诉讼周期是________天,单项诉讼的最高诉讼支出_________元。   1.6.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对原处罚败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按次数给出排序______________。   A.执法程序不合理   B.证据不足   C.处罚比实际违法行为过重   D.企业难以承受按法律规定的处罚额   E. 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执 法 手 段 与 处 罚 额 度   1.7.请就下列处罚形式,最有效的处罚形式是____;最常用的处罚形式_____。   A.警告   B.罚款   C.行政处分   D.限期治理   E.吊销许可证或者其他具有许可性质的证书   F.责令停产停业   G.其它_________。   1.8.您认为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罚款额度是否对违法者构成有效威慑:   A.能   B.不能   1.9.如果提高现行法律法规的罚款上限,对污染防治:   A.无任何作用      B.起到一定作用   C.起很重要做用     D.能从根本上遏制违法   1.10.确定罚款数额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最多选两个,不选即为随意处罚):   A.污染的危害程度    B.污染受社会关注程度   C.政府的干预      D.取证、执法成本   E.企业的承受能力    F.企业的认错态度   G. 是否是屡犯     I. 其它______   1.11.是否有12369环保举报热线:   A 是    B 否;   如果没有,是否有举报热线:  A 是    B 否,   举报电话是免费的吗?     A 是    B 否。   负责受理举报工作的人员数______   是否24小时值班:       A 是    B 否;   如果不是,每天值班____小时;每班人数____。   是否有其它举报形式:A. 电子信箱Email  B. 举报信箱C. 其它_________   1.12.在群众举报案件或诉讼案件中,群众的第一选择是本级环保局(例如绕过环保部门而直接找政府领导或其它部门、上级环保部门以及直接进行诉讼)的案件数占所有群众举报环境案件的比例________%。   1.13.举报问题的答复率_______________%,群众满意率____________%。   1.14.群众举报是否有奖励?如有,最高奖励是__________元,2004年用于该方面支出__________元。   环保局是否有向公众发布辖区内各企业环境状况?A是 B否   如果选A,公布的渠道有(多选):   A.报纸; B.专门文件; C.网站  D. 其它___________   1.15.辖区内是否进行过诸如“环境友好型企业”评选?A是 B否   如果选A,这类企业占辖区所有污染源的比重__________%。   1.16.对环境保护友好企业或环境管理规范企业的奖励措施有:   A.排污费补助相挂钩       B.减少执法检查次数,   C.为再投资改扩建加快审批程序  D.荣誉称号奖励   E.其它   1.17.辖区内环境保护业绩好的企业主要是: ┌──┬──────┬──────┬───────┬─────┬────┐ │Ⅰ类│A.国有企业 │B.集体所有制│C.责任公司  │D.私营企业│三资企业│ ├──┼──────┼──────┼───────┼─────┼────┤ │Ⅱ类│A.中央企业 │B.省属企业 │C.市、地区企业│D.县级企业│其他  │ ├──┼──────┼──────┼───────┼─────┼────┤ │Ⅲ类│A.特大型企业│B.大型企业 │C.中型企业  │D.小型企业│E.其它 │ ├──┼──────┼──────┼───────┼─────┼────┤ │Ⅳ类│A.上市公司 │B.非上市公司│       │     │    │ └──┴──────┴──────┴───────┴─────┴────┘   1.18.辖区内近5年发生的企业违法主要案件(恶性事件、严厉处罚案件或其它有影响的案件,不限于五件) ┌──┬────┬────┬───────┬─────────┐ │时间│企业名称│违法原因│ 如何发现违法 │处罚方式(参考1.7) │ │  │    │    │(参考1.3.1) │ 及数额(万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提 高 执 法 效 果 措 施   1.19.请列出所在部门在实际执法中得出的有效执法经验及有效措施。   1.20.对改进目前我国环境执法的建议。   1.21.您认为如何实施罚款方会更有效?   附件三:   企业环境经济行为调查问卷   _______省(直辖市、自治区)_________市_________县(区)   答卷说明:在表格中的空白处填写,或在相应的a、b、c、d等选项上“√”。   1.基 本 信 息   1.1.企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企业性质: ┌──┬─────┬─────┬──────┬─────┬────┐ │Ⅰ类│A.国有企业│B.集体所有│C.责任公司 │D.私营企业│三资企业│ │  │     │制    │      │     │    │ ├──┼─────┼─────┼──────┼─────┼────┤ │Ⅱ类│A.中央企业│B.省属企业│C.市、地区企│D.县级企业│其他  │ │  │     │     │业     │     │    │ ├──┼─────┼─────┼──────┼─────┼────┤ │Ⅲ类│A.特大型企│B.大型企业│C.中型企业 │D.小型企业│E.其它 │ │  │业    │     │      │     │    │ ├──┼─────┼─────┼──────┼─────┼────┤ │Ⅳ类│A.上市公司│B.非上市公│      │     │    │ │  │     │司    │      │     │    │ └──┴─────┴─────┴──────┴─────┴────┘   1.3.企业所属行业 ┌─────┬─┬─────┬──┬───────────────┐ │a.电力业 │ │b.造纸业 │  │c.其它(注明)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1.4.企业规模   1)单位:万元 ┌──────┬───────┬───────┬───────┐ │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 │  总资产  │       │       │       │ ├──────┼───────┼───────┼───────┤ │ 税前总利润 │       │       │       │ ├──────┼───────┼───────┼───────┤ │  总负债  │       │       │       │ ├──────┼───────┼───────┼───────┤ │  总收入  │       │       │       │ └──────┴───────┴───────┴───────┘   2)年上缴所得税:单位:万元 ┌─────┬────────┬────────┬────────┐ │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 │ 税 率  │        │        │        │ ├─────┼────────┼────────┼────────┤ │ 税 额  │        │        │        │ └─────┴────────┴────────┴────────┘   2.企 业 环 保 情 况   2.1.主要污染物类型及排放量(单位:吨) ┌────┬───────┬────────────┬────────┐ │污染物名│   2002   │     2003     │   2004   │ │  称  ├───┬───┼───┬───┬────┴────┬───┤ │    │排放量│治理量│排放量│治理量│   排放量   │治理量│ ├─┬──┼───┼───┼───┼───┼─────────┼───┤ │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固│  │   │   │   │   │         │   │ │废├──┼───┼───┼───┼───┼─────────┼───┤ │ │  │   │   │   │   │         │   │ │ ├──┼───┼───┼───┼───┼─────────┼───┤ │ │  │   │   │   │   │         │   │ └─┴──┴───┴───┴───┴───┴─────────┴───┘   2.2.缴纳的排污费,单位:万元 ┌──────┬──────┬──────┬──────┬──────┐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 │      │      │      │      │      │ └──────┴──────┴──────┴──────┴──────┘   2.3.企业中从事环保工作的专职人员有______________人。   2.4.企业用于治污的支出(该项支出包括企业治污设备成本、企业内设环保部门的人力及设备支出)及从国家获得的环保补贴, 单位:万元 ┌────────────┬───┬───┬───┬───┬───┐ │   投入运行年份   │   │   │   │   │   │ ├────────────┼───┼───┼───┼───┼───┤ │    设施名称    │   │   │   │   │   │ ├──┬─────────┼───┼───┼───┼───┼───┤ │支出│  固定设备投资  │   │   │   │   │   │ │  ├─────────┼───┼───┼───┼───┼───┤ │  │   折旧率   │   │   │   │   │   │ │  ├─────────┼───┼───┼───┼───┼───┤ │  │一次性不可折旧支出│   │   │   │   │   │ │  ├─────────┼───┼───┼───┼───┼───┤ │  │  每年运行费  │   │   │   │   │   │ ├──┴─────────┼───┼───┼───┼───┼───┤ │  国家获得的环保补贴  │   │   │   │   │   │ │            │   │   │   │   │   │ └────────────┴───┴───┴───┴───┴───┘   3.与 政 府 环 保 部 门 关 系   3.1.企业是否受到环境保护方面的荣誉称号?   A是  B否(选此项跳至3.4)   3.2.企业从称号中得到哪些利益(可多选)   A.改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市场竞争   B. B.与当地居民保持良好的关系   C.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如,提高排污费的返还比例   D. 政府减少对企业的例行检查次数   3.3.在以上利益中企业最看重的是_________(单选)   3.4.企业在环保机构的一次例行检查中平均花费是________元。   3.5.是否受到过环保处罚:A是  B否   如果受到过处罚,各年受到处罚的次数、形式及原因 ┌─────┬────┬────┬────┬──────────┐ │     │ 次 数 │受罚形式│ 原 因 │您认为受到的处罚否认│ │     │    │    │    │   合理及原因   │ ├─────┼────┼────┼────┼──────────┤ │ 2000年 │    │    │    │          │ │     │    │    │    │          │ ├─────┼────┼────┼────┼──────────┤ │ 2001年 │    │    │    │          │ │     │    │    │    │          │ ├─────┼────┼────┼────┼──────────┤ │ 2002年 │    │    │    │          │ │     │    │    │    │          │ ├─────┼────┼────┼────┼──────────┤ │ 2003年 │    │    │    │          │ │     │    │    │    │          │ ├─────┼────┼────┼────┼──────────┤ │ 2004年 │    │    │    │          │ │     │    │    │    │          │ └─────┴────┴────┴────┴──────────┘   3.6.如果认为环保部门的处罚不合理,企业可能采取的措施有:请按可能性大小由大到小用1、2、3、4….的序数表示出来: ┌──────┬─────┬─────┬────┬────┬─────┐ │ 处罚形式 │与环保部门│由政府协调│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拒不执行 │ │      │ 协 商 │     │    │    │     │ ├──────┼─────┼─────┼────┼────┼─────┤ │  警 告  │     │     │    │    │     │ ├──────┼─────┼─────┼────┼────┼─────┤ │  罚 款  │     │     │    │    │     │ ├──────┼─────┼─────┼────┼────┼─────┤ │ 行政处分 │     │     │    │    │     │ ├──────┼─────┼─────┼────┼────┼─────┤ │ 限期治理 │     │     │    │    │     │ ├──────┼─────┼─────┼────┼────┼─────┤ │吊销许可证或│     │     │    │    │     │ │者其他具有许│     │     │    │    │     │ │可性质的证书│     │     │    │    │     │ ├──────┼─────┼─────┼────┼────┼─────┤ │责令停业、关│     │     │    │    │     │ │   闭   │     │     │    │    │     │ ├──────┼─────┼─────┼────┼────┼─────┤ │  其 它  │     │     │    │    │     │ └──────┴─────┴─────┴────┴────┴─────┘   附件四:   《中国环境监察执法效能研究》项目报名表   ____________省(市)环保局 ┌──────┬───┬───┬───┬───┬──────┬───┐ │      │姓 名 │单 位 │性 别 │职 务 │联 系 电 话 │E-mail│ ├──────┼───┼───┼───┼───┼──────┼───┤ │ 领导组成员 │   │   │   │   │      │   │ ├──────┼───┼───┼───┼───┼──────┼───┤ │ 工作组成员 │   │   │   │   │      │   │ ├─┬────┼───┼───┼───┼───┼──────┼───┤ │研│ 省级 │   │   │   │   │      │   │ │究│    ├───┼───┼───┼───┼──────┼───┤ │人│    │   │   │   │   │      │   │ │员├────┼───┼───┼───┼───┼──────┼───┤ │ │  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县(区)├───┼───┼───┼───┼──────┼───┤ │ │    │   │   │   │   │      │   │ │ ├────┼───┼───┼───┼───┼──────┼───┤ │ │    │   │   │   │   │      │   │ │ │县(区)├───┼───┼───┼───┼──────┼───┤ │ │    │   │   │   │   │      │   │ │ ├────┼───┼───┼───┼───┼──────┼───┤ │ │  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县(区)├───┼───┼───┼───┼──────┼───┤ │ │    │   │   │   │   │      │   │ │ ├────┼───┼───┼───┼───┼──────┼───┤ │ │    │   │   │   │   │      │   │ │ │县(区)├───┼───┼───┼───┼──────┼───┤ │ │    │   │   │   │   │      │   │ └─┴────┴───┴───┴───┴───┴──────┴───┘   说明:1、城市独立参加的不报领导组成员。   2、本表可续。   项 目 研 究 企 业 名 单 ┌────┬─────┬───────┬───┬───┬──────┐ │ 单 位 │ 名 称  │  地 址   │联系人│联系电│  网 址  │ │    │     │       │   │ 话 │      │ ├─┬──┼─────┼───────┼───┼───┼──────┤ │ │造 │     │       │   │   │      │ │ │ 纸 │     │       │   │   │      │ │ ├──┼─────┼───────┼───┼───┼──────┤ │市│火 │     │       │   │   │      │ │ │ 电 │     │       │   │   │      │ │ ├──┼─────┼───────┼───┼───┼──────┤ │ │其 │     │       │   │   │      │ │ │ 他 │     │       │   │   │      │ ├─┼──┼─────┼───────┼───┼───┼──────┤ │ │造 │     │       │   │   │      │ │ │ 纸 │     │       │   │   │      │ │ ├──┼─────┼───────┼───┼───┼──────┤ │市│火 │     │       │   │   │      │ │ │ 电 │     │       │   │   │      │ │ ├──┼─────┼───────┼───┼───┼──────┤ │ │其 │     │       │   │   │      │ │ │ 他 │     │       │   │   │      │ ├─┼──┼─────┼───────┼───┼───┼──────┤ │ │造 │     │       │   │   │      │ │ │ 纸 │     │       │   │   │      │ │ ├──┼─────┼───────┼───┼───┼──────┤ │市│火 │     │       │   │   │      │ │ │ 电 │     │       │   │   │      │ │ ├──┼─────┼───────┼───┼───┼──────┤ │ │其 │     │       │   │   │      │ │ │ 他 │     │       │   │   │      │ └─┴──┴─────┴───────┴───┴───┴──────┘   说明:本表可续。
相关文档 more+
  •  
登录合规网
解读×
加入清单×
加入 管理清单
系统提示×
很抱歉,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下载太过频繁,如继续下载,请输入验证码并点击继续下载
继续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