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颁布机构: 机械电子工业部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部门规章
适用地区: 中国 适用领域: 环评与排污许可
生效日期: 1989/08/31 颁布日期: 1989/08/31
颁布机构: 机械电子工业部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部门规章
适用地区: 中国
适用领域: 环评与排污许可
生效日期: 1989/08/31
颁布日期: 1989/08/31
机电工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机电部机电计(1989)1338号  1989年8月31日)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为加强机械电子工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机械电子工业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   第三条 引进的建设项目(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建设项目)在签订经济合同时,应当明确当事人各方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落实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合同中不得有违反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损害环境公益的内容。   第四条 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设备,原则上应符合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要求。对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如国内不能配套治理的,则应同时引进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并做到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   第五条 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审制度执行防治污染及其他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凡从事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工程,都应在经济合理的原则下,对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同时进行治理。   建设项目建成后,其污染物的排放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有关法规,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   第六条 机械电子工业的各级综合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都应结合自己的职责搞好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一)各级计划、经济管理部门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任务书)时,必须同时落实环境保护的计划、资金等,对未经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任务书)。   (二)各级主管设计审批的单位,在审查或审批设计文件时,必须对环境保护设计的内容与要求提出明确意见,对影响环境又未附上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未经环境保护部门审查的环境保护篇章的建设项目,不得办理审批手续。   第七条 建设项目主管部门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负责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初步设计中环境保护篇章、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预审,监督建设项目设计与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项目竣工后环境保护措施的正常运转由当地政府的环保部门和项目单位的环保部门负责监督。   (一)大中型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由部环境保护办公室负责预审。   (二)小型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下技术改造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由各所在地主管厅、局、国防科工办的环保部门负责预审。   第八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分阶段进行:   (一)具有多厂址筛选建设项目,首先根据不同预选厂址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作出初步评价,初步报告书经审批后,作为确定建设项目地址的依据之一,项目定点立项后,可再就项目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开展详细评价工作,编制详细报告书,为合理的环境保护设计提供依据。   (二)对于个别因影响环境因素复杂,评价工作周期长或其他特殊情况的建设项目,经建设项目主管环境保护部门和所在地区环境保护部门同意,评价工作可分初评与详评两个阶段进行。   前(一)、(二)款所指的初评报告书编制工作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详评报告书编制工作必须在项目初步设计审批前完成。   第九条 承担机械电子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持有机械电子工业类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以下简称《评价证书》)。《评价证书》的核发和管理按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管理办法》执行。   评价单位只能按所持《评价证书》中规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评价任务。   (一)为确保军工生产机密,凡军工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由部直属军工持有《评价证书》的单位承担,特殊情况需要委托非军工持证单位时,应经主管部门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同意。有关单位在工作中必须注意保密,有关文件资料的保管、使用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不得随意扩大范围。   (二)凡是持证单位之间联合承担评价工作时,由建设项目主管部门指定一个持有《综合评价证书》的单位为总体评价单位。总体评价单位除完成本身承担的评价任务外,要负责各部分评价工作的组织协调,编写总体评价大纲、评价总报告书,并对报告书的完整性和结论意见全面负责。   第十条 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针对建设项目与建设地点的实际情况,在正式开展评价之前,所编制的评价方案、提要或评价大纲,应按预审权限划分,报建设项目主管部门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审查同意。   第十一条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费用应根据国家环保局、财政部、国家物价局(89)环监字141号《关于颁发〈制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收费标准的原则与方法〉(试行)的通知》精神收取费用。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建设单位会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填报。由建设单位报建设项目主管部门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签署预审意见后,再报环境保护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报审或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做到:将《评价证书》(正本)按三分之一的比例缩印并装订入封三页内;在封二页内注明承担单位的名称、证书号码、业务范围以及主要行政负责人、报告书审核人、报告书编写人、盖单位公章;附上经过审查同意的评价大纲及评审意见;评价工作协议(合同)等资料。   一个项目由两个以上单位承担评价时,报告应按上述要求标明总体评价单位、协作评价单位,各自承担的工作内容。   报告书的内容多、篇幅长时,承担评价单位还应将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基本结论、对策建议等撰写为一至二千字的摘要随同报告书报审。   第十四条 环境影响报告书由建设项目主管部门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组织预审。   (一)建设单位应在预审前二十天将环境影响报告书分送到主持预审、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部门、项目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项目初步设计审批单位、项目设计单位等有关部门。   (二)当预审单位对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不同意见或问题时,报告书编制单位应对报告书做修改、补充或重新编制报告书。   第十五条 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必须有环境保护篇章。机械行业的有关内容按《机械工业环境保护设计规定(试行)》执行。   第十六条 在初步设计审查前十天,建设单位应将初步设计中的环境保护篇章和与其有关的设计资料送到负责预审和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环境保护部门。   第十七条 环境保护设施的验收,应以环境保护部门审查认可的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中环境保护篇章为依据。在建设项目正式投产或使用前,由建设单位向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说明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的情况,治理的效果、达到的标准。经验收合格并发给“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后,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使用。   “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部门或由被委托的项目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颁发。   第十八条 机械电子工业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初步设计环境影响篇章、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之日起,分别在二十天、十天、二十天、十天内予以批复或签署意见。逾期不批复或未签署意见的,可视其上报方案已被确认。   第十九条 本细则由机械电子工业部环境保护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提要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目的是,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即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影响、拟采取的防治措施进行评价;论证和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布局上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提要”是针对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范围、程度较大的大型项目制订的。由于建设项目的内容、规模以及所处的地区不同,其对环境的影响有很大差异。因此承担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单位,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工作。   —、总论   (一)结合评价项目的特点阐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目的;   (二)编制依据;    1.项目建议书内容;    2.评价大纲及其审查意见;    3.评价委托书(合同)或任务书等;   (三)采用标准;   (四)控制与保护目标。   二、建设项目概况   (一)名称、建设性质;   (二)地点;   (三)建设规模(扩建项目应说明原有规模);   (四)产品方案和主要工艺方法;   (五)主要原料、燃料、水的用量及来源;   (六)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废物等的种类、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噪声、震动数值;   (七)废弃物回收利用、综合利用和污染处理方案、设施和主要工艺原则;   (八)职工人数和生活区布局;   (九)占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情况;   (十)发展规划。   三、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状况调查(包括必要的测试)   (一)地理位置(附平面图);   (二)地形、地貌、土壤和地质情况,江、河、湖、海、水库的水文情况,气象情况;   (三)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农作物等情况;   (四)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温泉、疗养区以及重要政治文化设施情况;   (五)现有工矿企业分布情况;   (六)生活居住区分布情况和人口密度、健康状况、地方病等情况;   (七)大气、地面水、地下水的环境质量状况;   (八)交通运输情况;   (九)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环境现状资料。   四、建设项目对周围地区和环境近期和远期影响分析和预测(包括:建设过程、投产、服务期间的正常情况)   (一)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防范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措施;   (二)对周围地区自然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防范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措施;   (三)对周围地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疗养区等可能产生的影响,防范和减少这种影响的措施;   (四)各种污染物最终排放量,对周围大气、水、土壤的环境质量及居民生活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五)噪声、震动、电磁波等对周围生活居住区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及防治措施;   (六)绿化措施,包括防护地带的防护林和建设区域的绿化;   (七)环境措施的投资估算。   五、环境监测制度建议   (一)监测布点机构原则;   (二)监测机构的设置、人员、设备等;   (三)监测项目。   六、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   七、结论(扼要阐述下列问题)   (一)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二)建设规模、性质、选址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三)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在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   (四)是否需要再作进一步的评价。   八、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登录合规网
解读×
加入清单×
加入 管理清单
系统提示×
很抱歉,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下载太过频繁,如继续下载,请输入验证码并点击继续下载
继续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