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材评估技术导则

颁布机构: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浙江省 适用领域: 节能与资源利用
生效日期: 2013/08/09 颁布日期: 2013/08/09
颁布机构: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生效状态: 在用
所属类型: 地方规范性文件
适用地区: 浙江省
适用领域: 节能与资源利用
生效日期: 2013/08/09
颁布日期: 2013/08/09
民用建筑项目节材评估技术导则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二零一三年八月 前 言 《民用建筑项目节材评估技术导则》是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年浙江省建筑节能资金补助项目《民用建筑节材评估技术对策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经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由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主编的《民用建筑项目节材评估技术导则》,通过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等,并经多次讨论、修改而成。 导则首先明确了民用建筑项目节材评估的范围,即主要针对民用建筑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估。其次规定了民用建筑项目节材评估的目的、基本原则、方法、内容和程序。导则包括总则、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节材评估的原则方法与基本内容、节材评估相关资料收集及分析、节材评估要点、节材评估报告编制格式以及附录等。 本导则采用的符号、计量单位和术语均按照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通用符号、计量单位和基本术语》(GBJ83)的规定。 本导则的具体解释工作由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深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杭州市安吉路18号、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结构与岩土工程研究室、《民用建筑项目节材评估技术导则》管理组 (地址:杭州市安吉路18号,邮编310006,E-mail:zadri@mail. hz.zj.cn)。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员:益德清 施祖元 袁 静 周平槐 占 毅 目 次 1 总则..........................................................................................................................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2 3 术语和定义................................................................................................................4 4 基本规定..................................................................................................................6 5 节材评估的原则、方法与基本内容......................................................................7 6 节材评估相关资料收集及分析...............................................................................9 7 节材评估要点..........................................................................................................11 8 节材评估报告编制原则格式、要求和格式............................................................19 附录A 民用建筑项目节材评估表...........................................................................29 1 总 则 1.0.1为规范民用建筑项目节材评估和审查工作,提高民用建筑节材设计方案的科学性,提高材料和资源利用效率,扩大材料可再循环利用范围,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和建筑工业化,减少污染物排放,达到节材目的,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1〕5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意见》[浙政办发〔2012〕152号]、《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和经济性为前提,制定本导则。 1.0.2 民用建筑节材评估是指根据建筑节材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对民用建筑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提高材料利用效率、降低材料消耗的对策和措施,并编制节材评估报告的行为。其中高强钢筋应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节材措施的重点,应评估高强钢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有效、合理应用。凡涉及到施工、装修过程的节材评估,由相应部门的施工、装修节材评估机构完成。 1.0.3本导则适用于浙江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民用建筑项目的节材评估,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项目的节材评估可参照执行。 1.0.4 本导则规定了民用建筑节材评估的目的、基本原则、方法、内容和程序,是民用建筑项目的节材评估内容确定的技术依据。 1.0.5 民用建筑项目的节材评估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所含的条款通过本导则的引用即构成本导则的条文,与本导则同效。本导则未包含的文件或规范,应按照相应的文件或规范执行。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066 ●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 ● 《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规程》CECS230 ●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 ●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 ●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 ● 《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 ● 《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 ●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 GB/T5223 ●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GB/T5224 ● 《建筑用不锈钢绞线》 JT/T200 ● 《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热镀锌钢绞线》 YB/ T152 ● 《镀锌钢绞线》 YB/T5004 ● 《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 JG161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 ●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 ●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 ●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CECS207 ●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50467 ● 《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2008) ● 《浙江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目录(2008年本)》 ● 《浙江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管理办法》浙新墙办〔2007〕51号 ● 《关于发布<浙江省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技术公告>和<浙江省建设领域淘汰和限制使用技术公告>的通知》浙建发〔2010〕210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1〕56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意见》浙政办发〔2012〕152号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 ●《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应用高强钢筋的指导意见》(建标[2012]1号) ● 国家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 ● 国务院《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3 术语和定义 3.0.1 建筑节材Building material saving 指满足同样功能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节约材料,减少矿产资源开采和能源使用,促进废弃材料回收利用,达到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0.2 高强钢筋 High strength steel 指抗拉屈服强度达到400MPa级及以上的螺纹钢筋。其具有强度高、综合性能优的特点。 3.0.3 高性能混凝土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采用常规材料和工艺生产,具有混凝土结构所要求的各项力学性能,且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和高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 混凝土耐久性:混凝土在所处工作环境下,长期抵抗内、外部劣化因素的作用,仍能维持其应有结构性能的能力。 混凝土工作性:混凝土适宜于施工操作、满足施工要求的性能总称。 混凝土体积稳定性:混凝土初凝后,能抵抗收缩或膨胀而保持原有体积的性能。 3.0.4 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3.0.5 超限高层和超限大跨建筑Transfinite tall and large span building 指超出国家现行规范、规程所规定的适用高度和适用结构类型的高层建筑工程,体型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以及有关规范、规程规定应进行抗震专项审查的高层建筑工程和大跨空间结构工程。 3.0.6 可再循环利用材料 reusable & recycl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即可直接再利用,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再利用,或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各类回收材料的统称。 3.0.7 建筑工业化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以构建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模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 4 基本规定 4.1.1 民用建筑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设计应进行建筑节材技术和经济分析,优化建筑结构方案,选用轻质、高强、高性能的建筑材料,提高可再循环利用材料的利用率,并提交项目节材措施的设计专篇。 4.1.2 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应包含节材评估内容。建设单位应委托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开展节材评估工作,并提交评估工作开展所需资料,包括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初步设计文件、节材专篇、项目评估委托表等。民用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应提供专业化节材设计咨询服务。 4.1.3 节材评估宜在项目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也可根据工程实际,分阶段进行项目设计节材评估。 5 节材评估的原则、方法与基本内容 5.1节材评估的原则 5.1.1 安全性、经济性、适用性、技术先进性的原则 建筑节材不是简单意义上减少型节约用材,而是在满足建筑安全以及使用功能等的前提下采用先进技术主动减少单位面积建筑物所耗用的建筑材料,应以安全、经济和适用为前提,先进技术是其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 5.1.2为科学决策服务的原则 节材评估属技术支撑行为。在评估依据、内容、方法、改善措施和建议等方面必须体现为科学决策服务的原则。 5.1.3 客观公正原则 节材评估在综合考虑项目所用建筑材料的基础上,对项目材料使用量预测、节材相关文件和资料等进行技术评估,其评估内容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5.1.4 突出重点原则 节材评估应根据项目特点和所在区域材料供应特点,从项目场地已有材料的利用现状、建筑和结构设计、高性能和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应用、建筑工业化等方面进行重点评估,明确项目节材设计的评估结论。 5.1.5 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相结合的原则 节材评估应基于项目所在地建设科技发展情况,鼓励建筑工业化和采用节约型新型建筑结构体系,推广应用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等低材耗材料及可再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发展材料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5.2 节材评估的方法 主要采用资料收集、对比分析、专家咨询、专题调研、验算等方法。 5.3节材评估的基本内容 5.3.1 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符合性 从项目的规模和现状、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材料应用等方面,评估项目与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环境保护要求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符合性。 5.3.2 建筑节材措施 1、评估项目建筑、结构方案的合理性。要求对不同结构体系的比选,从力学概念、材料性能、结构体系和建造技术等方面综合考虑,优先选用能充分发挥材料性能的结构体系,提高建筑物建筑功能的适应性。鼓励采用节约型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和技术,包括现浇空心或夹芯楼板技术、钢框架住宅结构体系、配筋混凝土空心砌块结构体系、预应力结构技术、大开间楼盖结构技术等。 对建筑结构体系、材料性能和强度选用的合理性、有关参数选取(如地基强度指标、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场地类别、抗震设防分类、抗震等级等)进行评价,提出节材建议,以提高建筑物建筑功能的适应性,做到物尽其用。 2、评估项目建筑节材技术措施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技术经济可行性,包括钢筋和钢结构工程节材技术、建筑废弃物材料再利用技术等。 3、 评估项目所采用的各类建筑材料的合理性,要求建筑材料符合相关技术政策,不使用国家、行业、地方淘汰和禁止使用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产品,鼓励采用国家、行业和地方推广使用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产品,包括可再循环利用材料、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等。 高强钢筋应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节材措施的重点,应评估高强钢筋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有效、合理应用。 5.3.3 项目节材意见和建议 提出项目相关节材措施的评估意见,并对设计的节材工作提出技术指导。 6 节材评估相关资料收集及分析 6.1项目所在地材料发展战略及材料管理策略 对项目所在地建筑材料的发展及管理策略进行调查、分析,应注重收集国家、省、市所在地关于建筑材料来源、分布、生产、外购等资料以及管理利用方面的相关标准、政策、法规和规定。 对建筑材料包括墙体材料、水泥、钢筋、各种钢材等的应用以及再利用的相关规定和策略进行研究,全面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建筑材料供给和建筑废弃物处置情况。 6.2项目所在地水文、气象和地质等资料 对于水文、气象和地质资料调查,应分析其数据来源和资料的翔实性,审查调查内容和数据量能否满足评估要求;应关注各种资料的代表性,如对于地质现状的调查,应提供切实的、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所在地地质勘探资料;还应确保各种资料的可靠性,所有相关资料应注明资料来源和出处。 水文资料需要收集地下水水头压力、水位、流速及流量、水质等的动态变化。水资源资料收集还应包括收集项目所在地周边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等相关资料,如收集城市污水源管网等情况。 气象资料应重点分析项目所在地的温度、湿度、基本风压和风玫瑰图等。评估时应关注项目所在地是否有主导风向,温度、湿度和云量是否有地域性特点(如海洋性气候、山区气候等),合理确定建筑外墙体厚度。 地质资料应重点分析项目所在地周边岩土层的结构、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能、岩体结构裂隙和节理等,评估时应关注地质参数的不同特点,为建筑节材提供依据。 6.3项目所在地周边建筑材料种类、生产、供给、运输现状 应注重收集项目所在地周边建筑材料资源分布,建筑材料种类以及相应的材料生产、供应、运输以及贸易现状等资料。根据政策规定和要求,淘汰禁止或限制使用的材料,积极推荐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对于新型建筑材料生产企业的材料产量、供应能力、运输距离等重点收集并加以分析,为建设单位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6.4项目所在地周边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建筑废弃物再利用材料的现状、前景 应注重收集项目所在地周边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建筑废弃物再利用材料的相关资料。重点分析项目所在地建筑材料相关管理和政策规定,以及生产、供应和应用情况,分析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及建筑废弃物再利用的前景和相关措施。 6.5项目所在地建筑工业化的现状和前景 建筑工业化为新型的建筑生产方式,应收集项目所在地周边建筑工业化科研机构、发展中心以及企业的分布、发展和工程应用情况,分析项目所在地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前景,为项目建筑工业化提供方向性和可行性指导。 6.6项目所在地周边已建成建筑的节材现状 应注重收集项目所在地周边已建成建筑的节材资料。重视对现有类似建筑节材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的分析;重视对于建筑材料进行高效综合利用成功案例的收集和分析;重视对于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建筑废弃物再利用及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成功经验的收集和分析。 7 节材评估要点 7.1政策相符性评估 7.1.1法律法规相符性评估 评估项目建设与节材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的相符性,包括(且不局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应用高强钢筋的指导意见》(建标[2012]1号)、《关于发布<浙江省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技术公告>和<浙江省建设领域淘汰和限制使用技术公告>的通知》(浙建发〔2010〕210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1〕5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意见》浙政办发〔2012〕152号、《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 7.1.2标准、规范相符性评估 评估项目建设与节材标准以及其他与相关的标准、规范的相符性,包括(且不局限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0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 229。 7.2建筑材料节材评估 7.2.1基本要求 7.2.1.1评估的建筑材料包括水泥、钢筋、钢材、碎石、砂、玻璃、木材、砖、砌块、板材等; 7.2.1.2 数据或资料真实、准确,组成完整; 7.2.1.3 明确建筑材料品种的选择。不使用国家、地方限制和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优先采用国家、地方建设主管部门推荐的新型建筑材料。 7.2.1.4 材料宜本地化,优先选用项目所在地周边的建筑材料。 7.2.1.5 填充墙优先采用轻质、高强、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墙体材料,鼓励使用工业化成品墙体。高层建筑填充墙不宜采用容重大的材料。 7.2.1.6 根据建筑物结构类型、构件特点,合理配置和使用高强钢筋。按承载能力控制配置构件钢筋时,优先采用高强钢筋。大型公共建筑、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限高层、超限大跨建筑优先采用高强钢筋、高强钢材。 7.2.1.7 建筑装饰材料尽量采用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减少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率。 7.2.2评估要点 7.2.2.1 墙体材料 1 所采用的墙体材料(包括外墙、内墙;±0.000以下墙体或以上墙体;承重墙和填充墙等)以及砌筑砂浆等明晰完整。 2 墙材品种(包括墙体块材、板材、墙体饰面材料或玻璃幕墙等)齐全。 3 明确墙材物理力学性能(如墙体材料的组成成分、密度、强度等级)、玻璃幕墙材料的耐久性和有效使用期限;评估其是否符合轻质、高强要求。 4 评估材料可再循环利用等的绿色环保特性。 5 鼓励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按照《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浙江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进行认定和使用,或为《浙江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目录》中的墙体材料。 7.2.2.2 混凝土 1 评估混凝土使用的基本情况,包括混凝土的品种、强度等级、性能及应用部位等。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 2 合理使用高性能、高强混凝土: 1)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时,应评估其适用范围、使用部位的合理性,并应符合《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CECS207、《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50467的相关规定; 2)高层混凝土结构中承受较大荷载的构件宜优先采用高强混凝土。 3 采用轻骨料混凝土时,应对其技术指标、制备和泵送技术进行可行性评价,并评估其使用部位的合理性和效果。 4 抗裂、抗渗、抗冲击和耐磨有较高要求的项目采用纤维混凝土时,应评估纤维混凝土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效果。 7.2.2.3 高强钢筋 1 评估高强钢筋使用的基本情况,包括高强钢筋的品种、强度等级、物理力学性能等。 2 高强钢筋的技术指标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的规定。抗震设防区使用的钢筋力学指标还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关于钢筋抗震性能指标的要求。 3 评估高强钢筋的分布,使用部位的合理性和节材性。 1)按承载能力控制配置构件钢筋时,优先使用400MPa螺纹钢筋,鼓励采用500MPa螺纹钢筋。 2)大跨、高层建筑的梁、柱、杆类构件的受力钢筋采用400MPa、500MPa钢筋;中跨、轻载结构的板、墙、壳面状构件或低层建筑构件的受力钢筋采用300MPa、400MPa钢筋。 3)大型公共建筑、高层建筑的柱、大柱网的梁优先采用500MPa钢筋。必要时采用高强抗震钢筋。 4)架立筋、分布筋、防裂筋或次要构件的钢筋可采用400MPa级以下钢筋,小跨、轻载结构钢筋也可采用400MPa级以下钢筋。 7.2.2.4 高强钢材 1 钢材应符合《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 热轧厚钢板和钢带》GB3274、《高层建筑结构用钢板》YB4104的规定、《建筑结构用钢板》GB/T19879的相关规定。 2 评估高强钢材使用的基本情况,包括高强钢材的品种、强度等级、物理力学性能。 3 评估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等结构用钢材品种选择、使用部位以及分布的合理性和节材性。以承载力控制为主的构件优先采用Q345及以上等级钢材。 7.2.2.5 材料本地化 1 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优先选用项目所在地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宜本地化。 2 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质量占建筑材料总质量的比例宜大于70%。 7.2.2.6 新型建筑材料 1 据项目实际情况,鼓励选用新型建筑材料。评估新型建筑材料的品种、性能、特点以及使用的合理性。 2 优先选用国家、地方建设主管部门推荐使用的新型建筑材料。 3 鼓励至少采用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且其使用比例大于同类材料的30%。 7.2.2.7 可再循环利用材料 1 尽量采用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减少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率。 1) 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并保证性能前提下,以建筑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墙体材料,废弃物掺量应大于20%,其用量占同类墙体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 2)可再循环利用墙体材料的使用率不低于5%。 2 评估项目场地内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率。 1)场地原有建筑物组成材料的数量、类型,包括不同种类材料的分类、数量统计。 2)评估原有建筑物拆迁、及拆迁过程中废弃材料处理的合理性。 3)评估拆迁后各类废弃材料的去向、再回收利用途径的合理性。 7.3建筑设计节材评估 7.3.1基本要求 7.3.1.1 根据场地原始地形条件,合理确定土方平衡的初始场地标高、室外地坪标高及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 7.3.1.2 建筑平面布局合理,空间分隔兼顾考虑建筑功能变化的灵活性、适应性。 7.3.1.3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外立面应尽量简洁规整,以减少风荷载作用效应。 7.3.2评估要点 7.3.2.1总平面 1 根据场地原始地形避免大挖大填,结合场地周边地形图、市政管网标高等,合理选取场地正负零标高。 2 室外地坪标高的确定,应尽量减少地下室承担的水土压力。 7.3.2.2 建筑平面 1 建筑物的建筑功能具备灵活性、适应性,以便使建筑物在结束其原设计用途之后,稍加改造即可用作其他用途。 2 设计时尽量遵循模数协调原则,以减少施工废料。 3 室内宜采用大空间设计,分隔宜采用轻质墙材。 7.3.2.3立面造型 1 减少不具备遮阳、导光、导风、载物、辅助绿化等作用的飘板、格栅和构架等作为构成要素在建筑中使用; 2 减少在屋顶等处设立单纯为追求标志性效果的塔、球、曲面等异型构件; 3 女儿墙高度未超过安全高度规定的2倍; 7.4结构设计节材评估 7.4.1基本要求 7.4.1.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计参数取用合理。 7.4.1.2 岩土勘察报告提供的设计参数合理。 7.4.1.3 荷载取值正确,结构计算模型及电算软件选择合理。 7.4.1.4 地基基础选型及设计合理。 7.4.1.5 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合理,传力路径明确。 7.4.1.6 是否采用节约型新型建筑结构技术。 7.4.2评估要点 7.4.2.1 抗震设防类别及抗震设计参数 1 建筑抗震设计所采用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规定。 2 建筑抗震设计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设计地震分组,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附录A采用;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参数采用;对于在规范上未明确的地区,地震动参数的取值应由勘察单位依据GB50011提供。 7.4.2.2 岩土勘察报告 是否正确使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岩土参数,正确采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基础形式、地基处理、防腐蚀措施(地下水有腐蚀性时)等提出的建议并采用相应措施。 7.4.2.3 结构计算与分析 1 所使用的软件是否通过有关部门的鉴定;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符合现行工程建设标准的规定。 2 计算简图与施工图相符,计算模型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输入的荷载正确(面荷载、线荷载和集中荷载等),采用经过有效审定(或鉴定)的计算程序且输入的总体信息合理,是保证结构整体计算结果合理而有效的最基本的条件。 3 整体计算和截面验算均满足规范要求。 7.4.2.4 地基与基础 1 根据上部结构特点、地质和环境条件等,经技术经济比较,采用合理的基础形式。 2 在进行基础设计时,应判别勘察报告提供参数的合理性。 3 需考虑地下水位对地下建筑影响的工程,设计及计算所采用的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复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水位。 4 桩基类型选择、桩的布置、成桩方法、终止成桩条件、试桩要求及桩的检测等等有明确的要求。 5 采用灌注桩技术时,结合具体土的类型和特性,评估采用灌注桩后注浆工艺,以有效提高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小桩基沉降。 7.4.2.5 结构布置 1 房屋结构的高度在规范、规程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以内;超限高层建筑(适用最大高度超限、适用结构类型超限及体型规则性超限的建筑)执行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初步设计阶段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意见. 2 结构平面布置规则,抗侧力体系布置、刚度、质量分布均匀对称;对平面不规则结构(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等)采取了有效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 3 结构竖向高宽比控制、竖向抗侧力构件的连续性及截面尺寸、结构材料强度等级变化合理;对竖向不规则结构(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竖向局部水平外伸或内缩及出屋面的小屋等)采取了有效措施. 7.5建筑工业化评估 7.5.1基本要求 7.5.1.1 评估建筑结构体系是否符合工业化标准。推广应用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包括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等; 7.5.1.2 评估建筑采用的构件、部件是否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加工、现场安装等条件; 7.5.1.3 评估建筑是否采用工业化成套技术,包括整体厨卫技术、生态环境保障技术、管网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等。 7.5.2评估要点 7.5.2.1 建筑设计技术,评估建筑设计是否采用设计标准化技术。 1 尽量多采用标准规格的预制成品或部品,减少现场加工材料所造成的浪费。 2 鼓励使用工业化成品墙体。 7.5.2.2 建筑标准化技术,包括建筑的舒适度和部品化程度。 1 建筑的舒适度:建筑结构成套技术是否满足使用的舒适性要求 2 建筑的部品化程度:采用建筑部件价值占竣工建筑价值的比率; 7.5.2.3 建筑的智能化与环境技术,评估其所包含的建筑信息传收技术、自控系统、防卫系统、能耗和智能化控制系统在建筑中的使用程度和水平。 ? 8 节材评估报告编制原则、要求和格式 8.1 编制原则 节材评估报告应实事求是,突出工程特点和地方特色,体现科学、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 8.2 编制要求 节材评估表可参照8.3节编制,也可根据项目特点、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求进行适当调整。要求文字通畅简洁,项目概况和关键问题交代清楚,评估内容依据充分,评估结论明确可信,评估建议客观可行。 8.3 编制格式 8.3.1 项目基本信息概况 1项目名称、性质、规模(建筑位置、建筑面积、建筑层数、建筑高度、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形式等); 2项目场地与建筑容量、环境、空间有关的规划数据; 3项目采用建筑材料类型以及部位。 8.3.2 项目节材设计依据及标准 节材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节材政策等。 8.3.3 项目所在地材料供应条件 1 项目所在地概况及材料消费情况; 2 项目所在地建筑材料资源供应、贸易条件及对当地建筑材料消费的影响。 8.3.4 项目可再循环利用材料、新型墙体材料、高性能建筑材料利用情况 1 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在项目中的使用情况分析; 2 项目新型墙体材料使用情况分析。 3 项目高性能材料,如高强钢筋、高强钢材、高性能混凝土等的使用情况分析。 8.3.5 项目建筑、结构方案分析 1.项目建筑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 2.项目建筑方案的经济、适用、美观的合理性分析; 3、项目结构体系选择的安全性、合理性分析; 4、项目地基基础选型的安全性、合理性分析。 8.3.6改善措施及建议 针对建筑特点和功能需求,对项目地基基础设计方案、建筑方案、结构体系、墙体材料选择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可实施的改善措施及建议。 8.3.7主要结论 根据上述收集、分析、计算、模拟和说明的情况,填写《民用建筑项目节材评估汇总表》。见表8.1。 表8. 1 民用建筑项目节材评估汇总表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法人代表 联系人 通讯地址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 联系电话 传真 邮政编码 设计单位 法人代表 联系人 通讯地址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 联系电话 传真 邮政编码 评估单位 法人代表 联系人 通讯地址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 联系电话 传真 邮政编码 建筑类型 建筑面积(m2) 项目性质 公共建筑□ 居住建筑□ 建筑高度(m) 建筑层数 地上 层,地下 层 项目总投资(万元) 建设概况 节 材 评 估 依 据 相关法律、法规等 行业与区域规划、行业准入与产业政策等 相关标准与规范等 建筑材料供应情况分析评估 项目所在地概况及建筑材料消费情况 项目所在地建筑材料供应条件 项目对当地建筑材料消费的影响 建筑 总平面布置说明 建筑平面和立面 建筑的功能布局 其他 结 构 结 构 基本情况 安全等级 一级□,二级□,三级□ 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 场地类别 Ⅰ0□ 、Ⅰ1□、Ⅱ□、Ⅲ□、Ⅳ□ 抗震等级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地基基础 设计等级 甲级□,乙级□,丙级□ 基础类型 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高层建筑筏形基础□,桩基础□,岩石锚杆基础□ 持力层 说明 结构选型 砌体结构 框架结构 剪力墙 框架剪力墙 筒体结构 混合结构 其他 结 构 构 件 类型 混凝土强度等级 截面尺寸 板 梁 柱 剪力墙 其他 预应力技术 类型 构件 跨度 应用部位 无粘结预应力技术 有粘结预应力技术 空心楼盖 技术 类型 跨度 混凝土 强度等级 应用部位 钢结构技术 部位 类型 型号 梁 柱 楼(屋)盖 剪力墙 其他 建 筑 材 料 建 筑 材 料 墙体材料 类型 用途 部位 性质 砖 砌块 板材 其他 说明 钢 筋 类型 部位 性能 HPB300 HRB335 HRBF335 HRB400 HRBF400 RRB400 HRB500 HRBF500 HRB600 其他 混凝土 类型 部位 占总用量的比例 性能 普通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 轻骨料混凝土 纤维混凝土 说明 其他 建筑工业化技术 结构体系 建筑构件、部件 全装修 项目节材情况 分析评估 节材措施评估 结 论 建筑 符 合 □ 不符合 □ 结构 结构选型 符 合 □ 不符合 □ 地基基础 符 合 □ 不符合 □ 结构构件 符 合 □ 不符合 □ 预应力技术 符 合 □ 不符合 □ 空心楼盖 技术 符 合 □ 不符合 □ 钢结构技术 符 合 □ 不符合 □ 建筑材料 墙体材料 符 合 □ 不符合 □ 高强钢筋 符 合 □ 不符合 □ 高性能混凝土 符 合 □ 不符合 □ 可再循环利用材料 符 合 □ 不符合 □ 其他 符 合 □ 不符合 □ 建筑工业化 符 合 □ 不符合 □ 备 注 附录A 民用建筑项目节材评估表 指标名称 类别 评估要求 评估内容 判定结论 政策相符性评估 控制项 7.1.1法律法规相符性评估 项目建设与节材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相符。 7.1.2标准、规范相符性评估 项目建设所参考的规范标准选用合适。 项目设计依据中,所参考的规范标准并未过期或者作废。 政策相符性评估小结: 控制项判定结论:全部满足要求 □ 存在不满足项 □ 优选项判定结论: 建筑材料节材性评估 控制项 7.2.1.3 建筑材料选择应符合国家、地方的关于限制和禁止使用建筑材料的要求。 未采用国家和地方公布的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 新型墙体材料按照《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浙江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进行认定和使用,或为《浙江省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目录》中的墙体材料。 7.2.2.2评估混凝土使用的基本情况,包括混凝土的品种选择、强度等级和性能要求及其应用部位、数量等。 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 7.2.2.3评估高强钢筋使用基本情况,包括高强钢筋的品种、强度等级、物理力学性能等。 应明确高强钢筋的品种、强度等级、物理力学性能。 建筑材料节材性评估 高强钢筋的技术指标应符合《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高强钢筋的分布和数量、使用部位的合理性和节材性。 优选项 7.2.1.5填充墙优先采用轻质、高强、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墙体材料。 填充墙体材料,包括墙体块材、板材,在满足使用功能规定的强度等级时,应采用容重低的产品,如蒸压砂加气砌块、蒸压灰加气砌块等。 高层建筑填充墙不宜采用容重大的材料。 7.2.2.2评估混凝土使用的基本情况,合理使用高性能、高强混凝土以及轻骨料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 评估高性能混凝土使用部位的合理性,且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的相关规定。 高层混凝土结构中承受较大荷载的构件宜优先采用高强混凝土。 采用轻骨料混凝土时,明确使用部位、效果及其技术指标、制备技术和泵送技术。 采用纤维混凝土时,明确纤维混凝土中纤维掺量的的合理性、配合比、使用效果。 7.2.2.3评估高强钢筋的分布和数量、使用部位的合理性和节材性。 按承载能力控制配置构件钢筋时,优先使用400MPa螺纹钢筋,鼓励采用500MPa螺纹钢筋。 大跨、高层建筑的梁、柱、杆类构件的受力钢筋采用400MPa、500MPa钢筋,优先采用500MPa螺纹钢筋。必要时采用高强抗震钢筋。 中跨、轻载结构的板、墙、壳面状构件或底层建筑构件的受力钢筋采用300MPa、400MPa钢筋。 7.2.2.4评估高强钢材使用的基本情况、品种选择、使用部位以及分布的合理性和节材性。 钢材应符合《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 热轧厚钢板和钢带》、《高层建筑结构用钢板》的规定。 明确高强钢材的品种、强度等级、物理力学性能。 高强钢材的使用是否合理,包括高强钢材的品种选择、使用部位等。 建筑材料节材性评估 优选项 7.2.2.5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材料宜应本地化,优先选用建筑工程所在地的材料。 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质量占建筑材料总质量的比例,不小于70%。 7.2.2.6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鼓励选用新型建筑材料。 明确新型材料的品种、性能和特点。 优先选用国家、地方建设主管部门推荐使用的新型建筑材料。 鼓励至少使用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使用新型材料时比例不小于同类材料的30%。 7.2.2.7鼓励选用可再循环利用建筑材料。 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墙体材料,废弃物掺量应大于20%,其用量占同类墙体材料的比例不低于30%。 可再循环利用墙体材料的使用率大于5%。 评估项目场地内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率,包括原有建筑物拆迁过程中废弃材料处理的合理性以及拆迁后各类建筑材料的去向、再回收利用途径的合理性。 建筑材料节材性评估小结: 控制项判定结论:全部满足要求 □ 存在不满足项 □ 优选项判定结论: 建筑设计节材技术评估 控制项 7.3.2.1根据场地原始地形条件,合理确定土方平衡的初始场地标高、室外地坪标高。 对于山地建筑,应根据场地原始地形避免大挖大填,结合场地周边地形图、市政管网标高等,合理选取场地正负零标高。 室外地坪标高的确定,应尽量减少地下室承担的水土压力。 优选项 7.3.2.2建筑平面布局合理,空间分隔兼顾考虑建筑功能变化的灵活性、适应性。 建筑物的建筑功能具备灵活性、适应性,室内宜采用大空间设计,分隔宜采用轻质墙材。 设计时尽量遵循模数协调原则,以减少施工废料。 7.3.2.3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外立面应尽量简洁规整,以减少风荷载作用效应。 减少不具备遮阳、导光、导风、载物、辅助绿化等作用的飘板、格栅和构架等作为构成要素在建筑中使用; 减少在屋顶等处设立单纯为追求标志性效果的塔、球、曲面等异型构件; 女儿墙高度未超过安全高度规定的2倍。 建筑设计节材技术评估小结: 控制项判定结论:全部满足要求 □ 存在不满足项 □ 优选项判定结论: 结构设计节材技术评估 控制项 7.4.2.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计参数取用合理。 建筑抗震设计所采用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设计地震分组选用合理。 7.4.2.2 岩土勘察报告提供的设计参数合理。 正确使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岩土参数,是否正确采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基础形式、地基处理、防腐蚀措施(地下水有腐蚀性时)等提出的建议并采用相应措施。 7.4.2.3 荷载取值正确,结构计算模型及电算软件选择合理。 所使用的软件是否通过有关部门的鉴定;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是否符合现行工程建设标准的规定。 计算简图与施工图相符;计算模型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输入的荷载正确(面荷载、线荷载和集中荷载等);采用经过有效审定(或鉴定)的计算程序且输入的总体信息合理。 整体计算和截面验算均满足规范要求。 7.4.2.4 地基基础选型及设计合理。 设计文件正确使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岩土参数,正确采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基础形式、地基处理、防腐蚀措施(地下水有腐蚀性时)等提出的建议,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判别勘察报告提供参数的合理性。 需考虑地下水位对地下建筑影响的工程,设计及计算所采用的防水设计水位和抗浮设计水位,复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所提供的水位。 桩基类型选择、桩的布置、成桩方法、终止成桩条件、试桩要求及桩的检测等等是否有明确的要求。 采用提高单桩承载力的措施(如:结合具体土的类型和特性,灌注桩采用后注浆工艺) 结构设计节材技术评估 控制项 7.4.2.5 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合理,传力路径明确。 房屋结构的高度在规范、规程规定的最大适用高度以内;超限高层建筑是否执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初步设计阶段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意见。 结构平面布置规则,抗侧力体系布置、刚度、质量分布是否均匀对称;对平面不规则结构采取了有效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 结构竖向高宽比控制、竖向抗侧力构件的连续性及截面尺寸、结构材料强度等级变化合理;对竖向不规则结构采取了有效措施。 结构设计节材技术评估小结: 控制项判定结论:全部满足要求 □ 存在不满足项 □ 优选项判定结论: 建筑工业化技术评估 优选项 7.5.2.1评估建筑结构体系应符合产业化建筑标准。 推广应用的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包括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等。 7.5.2.2评估建筑设计是否采用设计标准化技术。 尽量多采用标准规格的预制成品或部品,减少现场加工材料所造成的浪费。 鼓励使用工业化成品墙体。 7.5.2.3评估建筑标准化技术和工业化成套技术,包括整体厨卫技术、生态环境保障技术、管网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等。 评估建筑结构成套技术是否满足使用的舒适性要求 评估建筑部品化程度。 建筑信息传收技术、自控系统、防卫系统、能耗和智能化控制系统应达到较高水平。 建筑工业化技术评估小结: 优选项判定结论: 注:判定结论有3种: 满足要求 √,不满足要求 ×,不参评 〇
相关法规解读 more+
  •  
相关文档 more+
  •  
登录合规网
解读×
加入清单×
加入 管理清单
系统提示×
很抱歉,系统检测到您的账号下载太过频繁,如继续下载,请输入验证码并点击继续下载
继续下载